家族族譜
河南商報記者李肖肖丁亞菲/文首席記者楊東華/圖
“國有史書,邑有縣志,民有家譜。”一部家譜,記載著一個家族的傳承,連貫著家族的血脈,生生不息。在中原方志館,收藏了百余種家譜。形式不一的家譜,背后卻能看到一個家族的特性和傳統。
家譜故事 收集全國各地龐姓50余種家譜
龐志奇是中原方志館主任。在中原方志館,收藏著百余種形式不一的家譜。致力于龐姓文化研究,他收藏的龐姓家譜,就有50余種。
龐志奇說,經考證,“龐”姓來源于姬姓,起于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畢公高因受封于龐鄉,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受封地名“龐”作為姓氏,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河南南陽,一是山西。
在中國的姓氏中,極少有字中帶“龍”的。龐志奇說,由此也說明,龐這個姓氏與帝王的關系。
在他收藏的族譜中,來自全國各地的都有,最早的族譜能上溯到東漢年間,“始祖德公”。他說,這個“德公”,就是三國時期“鳳雛”龐統的叔叔,也曾是諸葛亮的老師。
有人還曾送來民國時期的家譜,因為年代太久、容易損毀,他又讓人帶回去了。他說,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尚有許多古籍家譜,但經歷“文化大革命”,家譜散失較多,很少能看到舊時候留下來的了,大部分都是重修。
與北方不同的是,南方眾多家族“修譜”之風很盛,且家譜保存極其完整。龐志奇說,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區戰亂、遷徙更多,家譜很難能完整保存。
家譜特點從家譜看古人“傳宗接代”壓力
從沒有哪個時刻,比翻看家譜時更能感受到古人“傳宗接代”的壓力。
在一本只記載男性名字的龐氏家譜上,妻子只標注“王氏”、“李氏”等,下面欄里注明生了幾個兒子,都是誰;女兒不被列在兒孫之列。家譜中,唯一可能占一席之地的女子,就是“烈女”、“節婦”一類。
如果一個人沒有生兒子,他們的子孫欄里就會寫上“無傳”二字。跟一旁一列列的幾個兒子相比,顯得格外冷清。
又因舊時有著男丁興旺、多子多福的觀念,留在家譜上的“無傳”確實讓人看著“壓力山大”。而這種“無傳”的壓力,通常又都落在女人身上。
那時候,如果生不出兒子,都會被認為是女人的錯。而這個女人,會因此被整個家族的人看不起,甚至會因此而被夫家堂而皇之地休了。也因此,一些女人如果長期沒有生兒子,還會主動為夫納妾。
當然,到了近代,這種男尊女卑的面貌已經有了明顯改觀。在很多家譜里,寫妻子不再以“某氏”標注,而是寫了全名。女孩也不再完全被排斥在家譜之外,而是會被列入子孫后代行列。
家譜中只記好事不記壞事
在每個家譜中,都會標注功成名就之人,如“某科進士”、“曾任某處知縣”、“貢生”、“監生”等,如果中間某人有遷徙,還會標注遷徙地址。
到了近現代,一些家譜也與時俱進,不再僅僅標注誰家傳了幾個兒子,詳細介紹某一家時,還會配上照片。學生考上大學,也被認為是光宗耀祖的事,家譜中會標注考上某某大學。
不過,在家譜中,幾乎不記載任何不好的事。龐志奇說,在修家譜時,很注意“書善隱惡”,如果家族有紛爭,或者家族里誰犯了法,遭遇什么刑,一般是絕對不會在家譜上看見的。因為家族中叛逆、犯刑、敗倫、悖義者,都會被“出族”,不讓入家譜。
這種做法,也跟家譜的“教化功能”有關。
刨根問底 輩分用完了怎么辦?
近日,眾多讀者打來電話,咨詢關于續家譜的事兒。
來自駐馬店的李先生說,他們的家譜上的輩分,用到他們這一代就用完了,往后不知道怎么續。讀者介先生也說,他們的8個輩分已經全部用完了。
對此,龐志奇說,家譜一般都會經過多次重修。按民間慣例,如果遇到家譜中輩分字數用完的情況,通常是召集家族中最有學問、德高望重的人,重新為家譜中的后輩擬字。這些字,一般都要有特別的含義。修家譜時,輩分一般定20輩,最多不超過60輩。“一般20輩就夠用很多年了。”
以方志館收藏的廣西貴港市大圩鎮永隆村新村屯黃姓的族譜為例,其中定了20輩的用字,其中有“全乃樹善、敬孝忠信、博謹明篤,恭柔仁和”,后面還有詳細解釋。
“全乃樹善”意思是:這一輩人要樹立個好的榜樣,給以后的子孫萬代做參照;“敬孝忠信”:教人立身處世的方法和態度;“博謹明篤”,出自《白鹿洞書院揭示》里的“博學之、謹思之、審問之、明辨之、篤行之”,教人工作求學、長智慧的方法;“恭柔仁和”:教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相處之道。
“祖宗十八代”是什么
在一些地方,罵一個人時,最狠的莫過于問候他的“祖宗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究竟是什么意思?關于這點,有的家譜里也說了。黃姓族譜中解釋,這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員。
上按次序稱謂:父母、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在古人看來,胎兒是鼻子先成形,所以就叫“鼻祖”。
下按次序稱謂: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云孫、耳孫。
書中說:“耳孫者,謂祖甚遠,僅耳目之聞也。”也就是說,“耳孫”隔代太遠,只聽過沒見過。(原標題:民有家譜:古人“傳宗接代”壓力大 女兒不入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