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一致,薄厚均勻的面片,哧溜溜吸進嘴里,勁道爽口;羊肉老湯清而不寡,隨湯加上黃花菜、木耳、水粉條等配菜,冷天來一碗熱騰騰下肚,整個人都活泛起來。
燴面的來歷有很多,不管哪一種說法,都有著濃濃的草根氣息。據說抗戰時期,每次日本飛機一過來,大伙就丟開手頭的活計躲飛機。有廚師就把剩下的面條加上羊肉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就有了燴面。
現在,這種聽起來相當土氣的面食已是河南當仁不讓的“首味”。在鄭州這座“燴面之城”,無論哪條街道都能找到擁擠著老主顧的燴面館。餐桌上,有耄耋老人,也有三歲孩童。每次從外地回家,河南人最想吃的就是燴面。
雖然現在機器和面已經很常見,但在一些老店,人工和面仍是傳統口味的保證。80厘米直徑的和面大盆里,用多少水,加多少面,擱多少鹽、堿,都有講究。和面講究三揉三醒,揉15分鐘醒10分鐘這樣出來的面才光滑筋道。
揉好的面掐成每個2兩半重的面團,上好油,搟成面片。扯面時,大師傅兩手捏面片,手中仿佛翻飛著一條的柔韌繩子。成品折兩下長度在70到75厘米,下到鍋里就成了鮮香筋道的燴面。湯是羊肉老湯,對河南人來說,老湯沒有秘訣,火候到了,就是好湯。
從某種程度上講,燴面館是河南人維系感情的紐帶。隨著經濟的發展,位于中國交通動脈上的鄭州,食客們吃得到來自全國的各種美食。但對于真正的老友,燴面館里的騰騰熱氣才是最好的氣氛。三五小菜,大碗燴面,幾瓶啤酒,朋友們談天說地,不亦快哉。
味美價廉的燴面也是地道的大眾美食。或是在繁華地帶的連鎖大店,或是在小鄉僻壤的十字街頭,身上的錢再少,你也能找得到一碗吃得起的燴面。每個在鄭州求學或工作的人大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冬日天漸黑的傍晚,疲憊的人走進某家小店,伙計和食客會有一段默契的對話:
“要4兩的面還是2兩的面?”
“要大碗的,香菜多放些。”
不多時,熱騰騰的面端到食客面前。沿著碗邊先咂口熱湯,挑起一筷子面和著細粉絲吸進嘴里。羊肉湯蒸騰著熱氣,人的額頭、臉頰也冒起細汗。不多時面已經見底,端起碗仰脖喝下最后一口湯,一天的辛苦頓時都有了撫慰,未來的生活也似乎明媚起來。
十幾年來,燴面的價格從一碗幾塊錢漲到現在的十幾塊錢,大型燴面連鎖飯店也在全國的食客心中有了口碑。除了傳統的羊肉燴面、三鮮燴面之外,新花樣、新口味也多了起來,有時候大飯桌上也能見到幾十元一碗的“豪華”燴面的身影,但那碗燴面帶來的記憶不會改變。
對于生活在河南的人們而言,一碗燴面陪伴了許多人的求學、成長、創業。每到周末,一家家看似普通的小店往往都客似云來。這口湯、這碗面,已成為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味道,融進每個食客的味蕾里。(原標題:燴面:河南“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