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安南湖380x190cm
馬國強邊寨春風136×68cm
劉杰遠思138x68cm
桂行創松溪漁趣138x68cm
劉大為楊曉陽孔紫任惠中吉祥草原360x145cm
主辦單位:中國國家畫院信陽市人民政府承辦單位:信陽市文聯
協辦單位:河南省塑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何家安美術館
開幕式:3月30日上午10點展覽時間:3月30日~4月3日
展覽地點:河南省博物院
走進信陽(王魯湘)
信陽是個好地方,它完全顛覆了我對河南的印象。
走進信陽才知道,所謂中國的地理與氣候分割線,到底是什么概念。
“山清水秀”這種詞,用在南方,不足為奇;用在北方,比如中州,很難相稱。30年里我上百次路經信陽,就是沒想過把這四個字安放在這里。
但這是我的錯,也是很多同我一樣概念先行、先入為主的人共有的錯。我們把一個行政區劃下可能擁有完全不同的地理與文化板塊的事實忽略了,甚至混淆了。比如我們把河南等同于中原,把中原等同于平原,于是信陽就被誤讀了。直到有一天,我們走進信陽,哇噻!原來是這樣子的!有木有搞錯?
搞錯的是我們,信陽一直就在那里,古著它的古,今著它的今,青著它的山,綠著它的水,不因我們的無知而不存在,也不因我們的誤讀而改變。
這樣的好山好水確實鮮有被畫家所描繪,原因有三。一是其山水確實是好,集眾好而個性不鮮明,這樣對外地的山水畫家吸引力可能就相對弱些。二是信陽是楚文化的北方邊緣,但行政上又隸屬于以中原文化自居的河南,這種長期的邊緣化地位,很難在文化上有大作為。三是本地的土壤和基礎,很難自發地產生有影響力的大畫家與藝術家群體,從而形成地域性的繪畫流派。
歷史常常因為偶然事件而改寫。
“文革”期間,北京畫家王鴻、張步等人下放到大別山勞動改造,歷時長達7年,為這個地方培養了一批美術人才。活躍在當今畫壇的羅山美術群體,就是當時張步、王鴻撒下的火種。因為畫家們都聚集在羅山縣,1992年在北京辦了一個畫展,于是羅山美術群體就得名了。大別山的自然風光,丘陵地帶的田園小景,通過這批羅山畫家的作品,為美術界同行和觀眾所關注。
何家安是這個羅山美術群體的領袖。他的山水畫來自于大別山的丘丘壑壑,生活氣息極為濃郁,那山那水,那村那橋,那樹那雪,那人那狗,好像把我們帶進一個祖居的老家。他筆下的山水不南不北,不東不西,這種非典型性特征本來是一個缺陷,經過他的筆墨營造,拈出其詩意棲居的宜人性,反而具有了中國鄉村的一般性面目,讓東西南北的人都認為那里就是自己的老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養一方筆墨。何家安和他的弟子們就是憑其獨有的藝術面貌躋身于畫壇,并使之成為當今中國山水畫領域代表性畫家之一。
明代的士大夫圈子里流傳一句話:“徽人以黃山媚客”。我知道,何家安等信陽畫家,也常以信陽媚客。他們經常把北京的畫家引到信陽,吃住行一律接待,只要你來畫信陽就好了。十幾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成果,畫大別山的畫家和以大別山為題材的作品逐漸多了起來,走進信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終至于有了這一次數十位中國畫當代名家集體走進信陽,劉大為、楊曉陽等中國畫的領軍人物率隊采風信陽,無疑是信陽的一個文化事件,這次采風所創作的《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也必將載入信陽美術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