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閉幕的第十屆中國(深圳)文博會傳達出這樣一個強烈信息:必須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文博會期間舉行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座談會備受關注。會議強調,要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盡快形成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本屆文博會由于進一步拓寬了海外招商渠道、強化了海外代理商作用,所以對外貿易續寫新篇:共有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17696名海外采購商參加文博會,創歷屆新高;文化產品出口交易額達161.38億元,同比增長逾30%。
會上,河南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態勢如何?
記者發現,幾乎所有的河南參展商對產品“走出去”都很期待。在文化產業綜合館河南主展區,組織方通過圖片、文字、實物以及聲、光、電、演藝、3D動漫等多種手段,集中展示了河南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和當代文化產業的成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安陽市已連續四屆集中展示安繡、麥稈畫、烙畫等非遺產品;經營唐三彩的洛陽九朝文物復制品有限公司以48平方米的展位、200多個品種“高調”亮相;在工藝美術館,數家汝瓷生產企業“抱團”展出,鈞瓷大師楊國政在“百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展位前告訴記者,他和孔相卿、楊志三人的鈞瓷作品在此展出,并以1萬元起價參加大會組織的專場拍賣。
據了解,河南展品占主導地位的傳統工藝品主要賣給了深圳當地的收藏者和國內的采購商。
據了解,雖然河南文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與文化產業“合成”的綜合實力還不夠強。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河南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蕩起漣漪。“河南藝術精品海外行”、“舊金山河南文化經貿周”、“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寶島行”、“中原文化港澳行”多點開花,《風中少林》、《程嬰救孤》、《木蘭詩篇》、《風情河之南》、《云水洛神》等優秀劇目赴國外演出成功,少林文化、太極文化、河南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但是,產業表現畢竟是文化軟實力的“硬指標”。以美國為例,全球75%的電視節目由美國制作與生產,美國影片的放映時間占全球總放映時間的一半左右,所以美國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國際影響十分強勢。反觀我省,少林文化和太極文化由于多限于拳術表演,沒有產業鏈的延長和壯大,持續影響力受到很大局限。此外,安陽殷墟申報世遺成功后配套的文化產品開放設計卻沒有跟上,所以有游客反映:“來到這里印象深刻,但沒有帶走標志性的紀念品。”可見,缺乏產業的支撐,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就不免打折扣。
據統計,2013年我國文化產品年出口總額274億美元,但近幾年我省文化產品年出口額都在2億美元左右徘徊,這與我省在全國的文化大省地位、綜合經濟地位很不相稱。在產業創新上,深圳文博會近年來相繼推出了很多新概念,例如“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創意”、“文化+科技”等,它們在實踐中已大量轉化為新興業態,并在文博會這個平臺上、在國內先進發達地區取得了令人稱羨的業績。有鑒于此,河南文化產業應當在對外貿易上取得突破,中原文化應當確立新的發展坐標。(原標題:【文博會余音】文化“走出去”有待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