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
車轍見證了惠濟橋的滄桑
通濟渠東段北起鄭州境內黃河南岸,引黃河水南下,流經惠濟橋村、堤灣村折而東去,經索須河注入淮水。歷史上通濟渠也稱惠濟河,河上筑石橋以水得名。
本報訊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大運河通濟渠鄭州段作為中國大運河一段重要河道,再次引發眾人關注。昨天,大河報記者探訪通濟渠惠濟橋遺址發現,其橋樓及橋體護欄已被復原,修繕工作仍在進行。鄭州市文物局表示,此處將建惠濟橋遺址公園。
惠濟橋處曾是水運和陸運交會之樞紐,繁榮一時,惠濟橋村以此形成。今存惠濟橋為明代重修石質橋梁,橋下河道歷經隋、唐、宋、元、明、清,近代淤廢。
昨天,在鄭州惠濟區大河路街道辦惠濟橋村,記者看到,正在修繕的惠濟橋遺址被一圈藍色擋板包圍,整個遺址面積超過兩個籃球場大小。高約6米、長近40米、寬約5米的惠濟橋,坐落在遺址的正中,眾多方石塊及圓柱形滾石排列支撐的三孔橋體基座,讓沉睡數百年的惠濟橋仍顯雄壯、威武;鋪滿大型條石的橋面上,兩道被磨出的深深車轍印痕醒目,槽壁光滑細膩,似乎仍在訴說著自己的滄桑。
較之剛被挖掘出時,如今的惠濟橋橋面兩側,兩排精美雕刻的石質護欄已被復原,除護欄側面有漂亮的龍、獅子等動物浮雕外,護欄上方每隔約1.5米處,均雕有石獅子。此外,橋兩端,剛剛建好的兩個復古式橋樓,氣勢、雄偉,在兩側橋樓映襯下,整個惠濟橋更顯美觀、渾厚、有歷史。
鄭州市文物局相關人士表示,通濟渠惠濟橋段經考古調查和局部試掘,確認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遺跡基本保存完整。現已探明的河道北起東孫莊村東側黃河南岸大堤處,南至索須河段豐碩橋處,全長約4公里。除惠濟橋處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昨天下午,鄭州市文物局局長任偉受訪時說,申遺成功后,他們將對惠濟橋遺址的保護和管理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及理念,對其保護及修繕。此外,現已對惠濟橋周邊做出整體規劃,在加強周邊環境建設的同時,會按照歷史記載,逐步恢復其原貌,在此建設惠濟橋遺址公園,讓其成為市民休閑觀光的好去處。
2 大運河|洛陽回洛倉遺址
回洛倉遺址
1000多年來,中原地區歷經戰火和洪旱天災,因回洛倉位于洛陽城外,不利于防守而逐漸被廢棄。直到2004年,原洛陽市文物工作隊為配合洛陽一拖東方紅輪胎廠區的建設,鉆探出71座倉窖,選擇了其中的3座進行了試掘;2009年7月,又進行全面勘探,確定了倉城東、北、南三面城墻的準確位置;2012年1月至10月底,為配合大運河申遺,進行第三次勘探、發掘。如今回洛倉作為大運河中轉站附近的重要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謂實至名歸。
本報訊埋藏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多年,以前人們只能從歷史課本中了解點滴記載,隨著10年前的一次意外發掘,讓世人領略了一千多年前國家級糧倉的富饒,以及隋唐盛世國富民強的盛況。
根據史料記載,回洛倉建于隋煬帝遷都洛陽之后,根據鉆探調查和考古發掘,已知回洛倉呈長方形,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倉城墻寬3米。分為管理區、倉窖區、道路和漕渠幾部分。倉窖成組分布,整齊排列,根據對倉窖分布規律的推算,整個倉城倉窖的數量在700座左右。已布大小探方11個,發掘總面
積4000平方米。目前,已清理出倉窖4座,清理出倉城內主要道路2條。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儲存糧食的大多為地上糧倉,也就是高大平房倉,只有鄭州以西到靈寶附近,因為這里的土質是黃黏土,不干燥不滲水,還有一部分地下糧倉。據洛陽市糧食局儲運科科長孟建峽介紹,目前高大平房倉里有排風扇、窗戶,起到通風散熱的作用,工作人員還會用測溫儀測量倉房的溫度。除此之外,倉房里還有安裝好的測溫線,布有上百個測溫點,可以實現全面控制糧食溫度的數字化。“回洛倉跟今天國家糧庫的現代化科技管理手段沒法比,但在唐朝,回洛倉的儲糧方法還是很先進的。”孟建峽說。
3 大運河|洛陽含嘉倉遺址
含嘉倉160號窖內炭化的糧食
含嘉倉,一個在文獻里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上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發掘。從此,人們對它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天下第一糧倉”的概念化符號上。此次入選大運河申遺的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也成為國內眾多學者紛至沓來、追古溯源的文物圣地。
本報訊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副研究員王炬介紹,據勘察,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谷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他說。據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全國主要大型糧倉的儲糧總數為12656620石,含嘉倉就有5833400石,占了將近1/2。
說起含嘉倉的發掘過程,不得不提一塊銘磚。上世紀70年代,洛陽車輛段進行基礎建設,施工中,工人們挖出了一個圓形窖口形狀的古跡,他們立即向洛陽市文化局和洛陽博物館匯報,中央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撥專款對含嘉倉遺址進行重點考古發掘。當時,在洛陽博物館工作的余扶危參與了整個發掘過程。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余扶危和同事在19號倉窖底部發現了一塊長32.5厘米,厚6.5厘米的銘磚。“銘磚的前三個字就是‘含嘉倉’,看到這三個字,我和同事們心情激動極了——這里果真是含嘉倉!”除證實了含嘉倉的“身份”,這塊銘磚還記錄了出土倉窖的位置、儲量、存入日期、倉吏姓名等信息。如今這塊銘磚就在洛陽博物館“運河中樞——大運河與洛陽”的展廳內,它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4 大運河|浚縣黎陽倉
衛河河道
衛河(永濟渠)浚縣段自新鄉衛輝市入境,至王莊鎮北蘇村出境入安陽市內黃縣,呈西南——東北走向蜿蜒貫穿浚縣全境,全長71.1公里。黎陽倉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與東都洛陽附近的洛口倉齊名,是運河漕運的歷史見證。
衛河(永濟渠)浚縣段持續發揮漕運、通航、灌溉、調蓄洪水、補給下游水源等多方面的作用達1800年,是中國古代運河的典型代表。黎陽倉遺址位于浚縣縣城城東大伾山北麓東關村,東臨黃河故道。黎陽倉作為隋代國倉,依山而建,沿用至宋,是隋代永濟渠沿線規模最大的官倉,與東都洛陽附近的洛口倉齊名,是運河漕運的歷史見證。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站副站長張銀波告訴記者,依照目前的儲量估算,黎陽倉可儲糧3000多萬斤,夠8萬人吃一年。
6月23日,記者在鶴壁浚縣東山東北角的黎陽倉遺址保護區看到,這里分布著大小五處遺址,其中四處已經建起了彩鋼雨棚,并且圍起了隔離網。在遺址的上面鋪著一層厚厚的草皮,草皮上加蓋了塑料布防雨。
黎陽倉始建于隋朝,距今1400余年,為隋朝第二大官倉。對黎陽倉的調查勘探工作始于2011年10月,屬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張銀波告訴記者,在這近8萬平米的范圍內,分布著84座倉窖,目前發掘出的有倉城、護城河、漕渠,還有3處隋代倉窖、2處宋代建筑基址。
在浚縣古城墻下,政府相關部門正在對衛河(永濟渠)進行河道清理。沿河道一路走來,記者看到,這里古河道保存完整,兩岸古建筑也正在被修復還原。浚縣旅游文物局一位郭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發掘出的這些遺址,只能保護,不能過度開發,以免對遺址和文物造成破壞。
5 大運河|永濟渠滑縣段
大運河滑縣段三鋪碼頭
大運河滑縣段,自浚縣曹灣村東入滑縣境,經道口鎮橋上村至軍莊北復入浚縣。自南到北流經道口古鎮,全長8240米,寬33米至50米,是豫北最完善的古運河遺址之一。
大運河滑縣段,又稱衛河。戰國時期稱清水或清河,是黃河的故道,東漢末年曹操在此引淇水入白溝,開通區域性的白溝運河;隋煬帝時重開,在沁河左岸引沁水,開鑿永濟渠,南達于河,北通涿郡。永濟渠與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共同構成了當時貫通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宋元時期永濟渠稱御河,因流經春秋時期古衛國之地,明代以來改稱衛河。
作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一個重要點段,大運河滑縣段是華北平原上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是道口古鎮的母親河。大運河催生了古鎮曾經的繁華,孕育了豐厚的運河文化。明清民國時期,道口商賈云集、貿易繁盛、“日進斗金”,為豫北重鎮,有“小天津”之美譽。
昨日,大運河申遺成功,其滑縣段隨之也吸引了古城人們的目光。
滑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鳳霞說,下一步,將以大運河為載體,規劃建設集大運河、道口古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觀光、娛樂、休閑、飲食等文化產業于一體的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進一步整合運河文化資源,依托豐富的遺產資源建設展覽館、藝術館、創作室等,以便于更好地研究大運河厚重的文化,挖掘其精髓,在傳承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把大運河滑縣段建成一個集文化遺產展示、休閑娛樂、民眾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文化長廊。
6 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南關段
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遺址,半圓形突堤深入河道中間
通濟渠商丘南關段位于商丘古城南2.5公里,考古發現的商丘南關遺址段河道長約1公里,寬約120米,河深16米,呈東西走向,是目前通濟渠沿線發現的規模較大的一處河道、駁岸遺址。
本報商丘訊6月23日,記者趕到位于商丘市古城南的通濟渠商丘南關段運河遺址現場看到,該遺址周圍被拉起了一圈圍墻,遺址上方搭建了一個臨時保護大棚。
據商丘市文物管理局局長劉昭允介紹,通濟渠商丘南段由于黃河泛濫等原因,該運河已經埋于地下,距地表有4.5米深,路面寬約50米,2007年進行文物勘探時被發現。在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遺址上遺存著一塊半圓形突堤,深入河道中間,這是古代為方便行人上下船、卸貨而建的,突堤上有大量車轍印和腳印。該河岸高約9米,均為夯土建筑,土質堅硬,結構致密,土色呈黑灰色。出土了大量的瓷片,白瓷、青瓷、黑瓷、鐵器等文物。
為更好地保護此運河遺址,商丘市文物管理局在遺址旁拉起了圍墻,構建了臨時保護大棚,設有板面對遺址進行展示介紹,并派有專人對遺址進行看護。
7 大運河|通濟渠商丘夏邑段
通濟渠商丘夏邑段遺址
夏邑段運河遺址是一個河道,該遺址以夏邑濟陽鎮為中心,東起田道口,西至鄧鋪,東西長約5公里,主要包括通濟渠沿線重要的河道與水工遺存。
本報商丘訊6月23日,記者在夏邑縣濟陽鎮大運河遺址現場看到,該遺址面積較小,遺址上方搭建有臨時保護大棚,該河道被埋地下較淺,三層河堤清晰可見,南堤岸已經用帆布保護了起來。
據當地村民稱,1996年前后,曾有人在濟陽鎮西街運河故道段出土兩艘木船,但此說法一直沒有得到有關部門證實。
商丘市文物管理局局長劉昭允稱,夏邑段運河遺址是一個河道,曾被埋在地下,但較淺,距離地表不到1米。
商丘市博物館館長王良田告訴記者,該運河大堤結構由上、中、下三個層面組成,上層為明代使用的大堤,中層是唐宋的大堤,下層是更早期大堤。在上、中層表面發現分布密集的車轍印痕,行人腳印痕、動物蹄印痕等,反映了當時大運河堤面交通之繁忙。該遺址出土三千多片灰陶片,同時發現一枚宋代青瓷片、多塊燒爐渣、砌筑陶窯的磚塊。在南側大堤外側發現了順沿河堤方向修建的古代道路遺存,寬約16米,印證了史書中關于大運河堤外為官道的記載。
通濟渠商丘夏邑段于2012年開始進行考古挖掘,目前已經與其他運河段不相連,河道已經干涸,失去了運河功能,也被商丘市文物局搭建臨時大棚保護了起來,并有專人看護。
劉昭允告訴記者,下一步,文物局將請專業機構規劃方案,將兩處遺址建成遺址公園,展示設施,向世人展示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豐富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