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統(tǒng)說
一統(tǒng)說是指那種要求統(tǒng)一思想、文化和輿論的學術(shù)主張。
1.孔子
孔子是第一個提出這種主張的先秦思想家。
孔子自言“信而好古”,他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十分不滿,提出了一整套把局史車輪拉向后退的政治綱領(lǐng):顏淵問為邦。
子日:“行夏之時,乘殷之貉,服周之冕,樂則《 韶》 、《 舞》 ‘舞同“武”) , 放鄭聲,遠俊人。鄭聲淫,按人殆。”
在這個綱領(lǐng)中,也包括實行文化方面的倒退,即觀賞樂舞時,只能演奏古代先王傳下來的《 韶》 (舜時的樂舞)、公武》(周武王時的樂舞),而舍棄現(xiàn)時的“鄭聲”一類流行樂曲。因為在孔子看來,《韶》 、《武》一類先王之樂很典雅。而“鄭聲”等新興樂曲則過于放縱了。此外,孔子還曾明確無誤地表示勺他“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放鄭聲,是孔子對于文藝問題的一個基本主張。這個主張的核心,就是用他心目中的正統(tǒng)的文藝斥退新起的異端文藝,恢復“雅樂”的一統(tǒng)天下。
又據(jù)荀子和司馬遷講,孔子在為魯攝相的時侯,殺害了他的論敵、魯之聞人少正卯。應(yīng)該說,這是一種統(tǒng)一思想、言論的行動。
2.墨子
墨翟是先秦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兼愛、準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等十項主張。
在墨子的“尚同”主張中,包含著使民眾的關(guān)于是非善惡的思想觀念歸于同一的內(nèi)容。用他本人的話來講,就是要“壹同天下之義。”
墨子認為,現(xiàn)時天下之所以分崩離亂,是因為“人異義”,即人們各自懷有互不相同的關(guān)于是非善惡的觀念造成的。他說: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是以內(nèi)者父子兄弟作怨惡離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藥相虧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勞;腐朽財物,不以相分;隱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亂,若禽獸然。”(義,指善惡是非的觀念)
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尚同、壹同天下之義,使天下人的思想認識歸于一致。壹同夭下之義,在墨子看來,是以民眾對于官長、下級對于上級思想的認同為前提的。他具體論述說:‘察鄉(xiāng)之所以治者何也?鄉(xiāng)長唯能壹同鄉(xiāng)之義,是以鄉(xiāng)治也。”“察國之所以治者何也?國君唯能壹同國之義,是以國治也。”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他認為,只要統(tǒng)治者主觀努力,通過層層服從的辦法,就能使天下民眾都以統(tǒng)治者的思想為思想,以統(tǒng)治者的是非為是非,達到“壹同天下之義”的目的。
人們也許要問:墨子主張使天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之義,那末。天子所持之義又從何而來呢?對此墨子是胸有成竹的。他的回答是:“天子上同于天”,即天子順從天意。天意又是什么呢?對此問題,墨子有極詳細的論述,恕不多引。概而言之,在他看來,天意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就是反對強劫弱、貴傲賤、詐欺愚,就是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等等等等。原來,墨子在這里是將他自己的一系列觀點都說成是“天意”了。不僅如此。墨子更多次毫不含糊地宣稱:我墨子已經(jīng)掌握了天意,并且“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也就是說,我墨子所談;皆是天意。上至王公大巨,小至天下‘萬民,他們的治刑理政、文章言語,都要由我來判定是非對錯。
所以,墨子的尚同、壹義之論,乃是一種企圖借助天的至高權(quán)威,以墨家學說統(tǒng)一天下人的思想、言論和行為的學術(shù)主張。
3.商鞅
商鞅為法家先驅(qū)之一,他于戰(zhàn)國中期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秦國灼變法事業(yè),取得了國富兵強的成效,使貧弱為秦國一躍而為強大的封建國家。
商鞍在變法中,提出了推行法令之教的主張。
他認為嚴明構(gòu)法令是治國的很本,“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他希望國君“明法令”,用法令來教育民眾,用以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言論,即推行“法令之教”。商鞍提出了貫徹這一政策實施的必要前提。他認為,要想收到以法令統(tǒng)一民眾的思想、言論之效,以下一些事情是必須做好的:一是使法令通俗易懂,”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二是樹立法令的權(quán)威,法令既定,不許下民議之,三要“為法令置宮也,置吏也,為天下師”, 由官吏負責對民眾宣傳法令和執(zhí)行法令。通過上述辦法,就能使國君的法令深入人心,民眾學習了法令就知所避,于是他們的思想、言談及行動就會集中到法令所提倡的農(nóng)、戰(zhàn)方面來,富國強兵的目標就指日可待了。
商鞅主張,推行法令之教,必須“不用六虱”. “六虱:日禮樂,曰《 詩》 、《 書》日修善,曰孝涕,曰誠信,日貞廉,曰仁義,曰非兵,曰羞戰(zhàn)。國有十二者,上無使農(nóng)、戰(zhàn),必貧至削。”古代的《 詩》 、《 書》 <BR> 等典籍和泛濫一時的禮樂仁義一類說教,全都是危害農(nóng)、戰(zhàn),禍國殃民的虱子,應(yīng)該掃除干凈。<BR> 既然《 詩》 、《 書》 、禮、樂等都是當去的東西,自然那些以學習談?wù)摗对姟?、《書》、禮、樂求取進身之階的人,也是非去不可的。
于是,商鞍又提出了“淫道必塞”的主張。“奚為淫道?為片智者貴,游宦者任,文學私名顯之謂。”讓那些善于巧辯的人特到尊貴、四“處游說的人得到官職、從事文學而有私名的人得到榮顯,這就是“淫道”。淫道即邪路。要住國家富強,必須獎勵農(nóng)、戰(zhàn)而堵塞邪路,’淫道必塞”,使那些游離于農(nóng)、戰(zhàn)之外卜六虱之民在社會上根本得不到立身揚名向上爬的出路,從而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趕到以農(nóng)、戰(zhàn)求取功名富貴的正路上去。
不僅如此,商鞅還進一步提出了抑制私家學派活動的意見:“搏叼、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曰陳其上。”
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對于那些持各種與法令精神不合的各種私學觀點心勺隊那些集群結(jié)黨、自相標榜而誘毀他人的人們,對他們的活動要加以抑制。不僅不能讓他們由此得到富貴,而且不準他們私自議論刑政得失,更不允許他們刻意創(chuàng)立私家學說向國君進行兜售。明法令與去六虱、塞淫道、抑私學同時并舉,這便是商鞍為秦國統(tǒng)治者設(shè)計的思想文化政策的基本內(nèi)容。不言而喻,這是一種以法令來統(tǒng)一全社會過思想、言論和學術(shù)時主張。
4.孟子
孟子生當戰(zhàn)國中期。當時的政治現(xiàn)實,是“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與此相適應(yīng),當時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里也呈現(xiàn)一種“眾說蜂起”、“處士橫議”的百家爭鳴局面。孟子對這種社會現(xiàn)實十分不滿,于是他提出了救世之方,其中也包后他對于思想文化問題的主張。孟子對于解決思想文化問題的主張,一言以蔽之,曰:息邪說。
在孟子眼中,當時流行于世的楊朱、墨翟之學,全是蒙蔽世人的邪說,只有孔子的學說才是有益人心的正道。他聲言:正、邪不兩立,楊、墨之道與孔子之道不能同時并存,‘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解決的辦法呢?只有一條:息邪說。具體一點講,就是“距楊、墨,放邪辭,邪說者不得作。”
孟子這個人有點意思。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米到處游說各國諸侯,向他們陳說自己的一套主張,勸說他們講仁義、施仁政、行王道。司是,他白己呢?對于自己這一派的論敵,他可是既不仁又不義,必置對方于絕境而后快,王道乎?霸道乎?
顯而易見,孟子“息邪說”主張的實質(zhì),是希望以孔子首創(chuàng)的儒家學說獨領(lǐng)風騷,進而統(tǒng)一當時的思想、學術(shù)界。
5.荀子
在以孔子學說統(tǒng)一思想和學術(shù)這一點上,荀子與孟子是完全一致的。不過,荀子提出了他自己的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的方案。他的方案與孟子的主張相比似乎更“勝”一籌。荀子提出的方案是殺人,誅小人之梟雄。
荀子是借講歷史故事的方式,來闡述他的這一主張的: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間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
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諦,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泉雄也,不可不誅也。
這里說得十分明白,孔子所以誅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身犯五惡(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須非而澤),而且“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構(gòu)成了對孔子學說的現(xiàn)實威脅,故而罪不容赦,不可不誅。
這里真的是在講歷史故事嗎?否。實際是在以古喻今。試看荀子生活的時代,眾家諸子誰人不在如少正卯那樣聚徒成群、飾邪營眾、反是(即反孔子之道)獨立?“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泉亂天下,高宇鬼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在者有人矣。”如被荀子點名批判的魏牟、陳仲、史魷、墨翟、填到、田驕、惠施、鄧析者流,以及被荀子視作冒稱孔子信徒而實際背離了孔子正道的子思、孟柯之屬,他們?nèi)几鞅湔f,而且他們的學說又都經(jīng)過了精心文飾,“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在荀子眼中,這些少、全都屬于和少正卯一類的人物,是小人之泉雄也,應(yīng)該仿效當年孔子誅少正卯的故事。將他們一一誅除。
荀子主張用殺人的辦法來統(tǒng)一思想和學術(shù),這比孟子的辦法要干脆利落得多,不過同時,儒家學派一向掛在自己臉上的那塊“仁者愛人”的遮羞布,卻再也掛不住了。
6.韓非子
曾經(jīng)作過荀子的學生韓非,提出了更加徹底和全面的統(tǒng)一言論、思想和學術(shù)的措施。韓非繼承了前輩法家商軼等人的“法教”思想,在其著作中主張誰行更嚴格的法令教育。他認為,法令教育禁奸止邪的作用比其他方式的教育都大得多: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憔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易其行矣。
由這個不才之子的改邪歸正的事例,韓非論證了法令教育門威力。池要求把法令教育普遍推開,施之于全社會。
在韓非心目中的理想國度里,國君的法令居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們舊言行皆軋于法令,沒有思想、言論的自由;
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貴者也。言無二貴,法不兩適,故言行而不軋于法者必禁。
韓非主張國君要以法令作教材,以官吏作教師,對百姓進行普遍的法令教育:“明主之國,… … 以法為教,… … 以吏為師,… …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wù)撸剀堄诜ǎ粍幼髡撸瑲w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通過執(zhí)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化教育政策,把人們的思想、言談乃至行動,全部統(tǒng)一到國君的法令上去。
在韓非看來,法令乃人主所立,是為‘公”;它與“私”是相互對立的。因而既立了法令,自然就不再允許那些屬于“私”的東西存在了:夫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廢矣。
他提出廢棄私學的主張,認為除了幫國君立法的法術(shù)之士外,取消其他所有的私學。那些以‘藏書策、習談?wù)摗⒕弁揭邸⒎膶W而議說”的儒、墨、道、縱橫等派的學者和言談?wù)撸酥髯詈枚闼麄冞h遠的,而且要把他們的學說取締。“去其身而息其端。”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私學與國君法令不能同時并存,”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雜反之學不兩立而治。”
韓非還提出了更加徹底地根除私學的辦法供統(tǒng)治者參考,那就是“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將私家學派統(tǒng)統(tǒng)解散,不許他們再活動。另外,他還著意稱贊當年秦孝公采納商鞍建議“播《詩》 、《書》 以明法令”的作法。希望當今的人主起而效法,將私學賴以立論和惑眾的“先王之語”,如《詩》 、《書》一類書籍燒個一干二凈。韓非的本意,是想使其他的學派全都匿跡消聲,而讓自己的法術(shù)之學能獨行于世。舉卜非上述的文化專制思想,對以贏政為代表的秦統(tǒng)治階級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 愚民說
愚民說是一種主張使人們陷于愚昧而便于統(tǒng)治的學術(shù)觀點。愚民,是先秦一些思想家多次談到的一個話題。
1. 老子
老子認為,民眾所以難以統(tǒng)治,是由于他們知識太多的緣故。所以治民的最佳辦法,是絕學、棄智。民眾只有無知,才能無欲。無知無欲,才能民心不亂。他說: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老子還說,善于治民的統(tǒng)治者,不是教民眾聰明起來,而是讓民眾保持愚昧:古之善為道者,非也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這不是主張愚民政治,又是什么呢?
2. 孔子
孔子,在歷史上是第一個開辦私學、將原來由官府壟斷的知識傳播到民間的人,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使他在中國封建社會獲得了“至圣先師”的美譽。然而,也是這位孔圣人,他還明確地提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主張。這也是一種主張愚民的觀點。
看來,在如何對待民眾的問題上,道、儒兩家的立場是相當接近的。
3.韓非子
先秦法家理論的集大成者韓非,也是‘愚民”政治的積極鼓吹者。
韓非主張,在有為之君統(tǒng)治的國家中,不僅要取締私學,毀棄先王之語,而且應(yīng)該取消法令以外的所有文化,使國內(nèi)“無書簡之文”,民間除了法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文字和書籍,從而讓百姓心中只知國君的法令而不知有其他。這樣一來,他們自然就會死心踏地跟著國君走,盡死力而從其上了,抹非的愚民觀汽,本于他附如下理論: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行。
他認為,僅僅禁止與法令相背的言談、行為是不夠的,最高明的辦法是“禁其心”,即從根本上取消人們的精神生產(chǎn)活動,人們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去想,失去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當然就好統(tǒng)治了。
三、 結(jié)語
當我們論及上述先秦諸說的時侯,常常不由自主地引起對于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聯(lián)想,使我們生發(fā)出一些和這些觀點有關(guān)的思考:
其一,疏導、富教、一統(tǒng)和愚民諸說,盡管它們的內(nèi)容有著如此顯著的差異,而且諸子對同一論點的說法也各有不同,但我們還是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中心其實是一個,即都是圍繞著思想文化間題展開論述,都在回答對于思想文化問題應(yīng)該采取何種態(tài)度及對策這樣同一個論題,只是他們每個人開出的“藥方”有所不同罷了。我們不妨為它們作出如下的概括:上述諸說從實質(zhì)上講,乃是先秦時少\關(guān)于思想文化問題的幾種較有代表性的學術(shù)觀點,或日先秦時代產(chǎn)生的關(guān)于文化管理的幾點思想萌芽。
其二,主張對民眾實行先富后教政策的觀點,公正一點講,是含有一些真理成分的,而且此說伴隨著漢武帝獨尊儒木政策的實施獲得了更大的社會影響。然而,真正的不打折扣的富教政策在中國封建社會里是難以見到時。不錯,’封建統(tǒng)治階級曾經(jīng)開辦了許多的官辦學校,編寫傳播了多得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旨在對民眾進行封建道德倫理教育的書籍,他們對于民眾的教育感化工作可稱得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可是,富教之富,卻總是虛有其名。這就難怪中國封建時代會有一次又一次的農(nóng)民反抗斗爭了。
其三,一統(tǒng)說是一種旨在統(tǒng)一學術(shù)和思想文化的學說。令人感興趣的是,在百家爭鳴的戰(zhàn)國時代,一統(tǒng)說竟擁有那么多的倡導者,儒、墨、法三家的代表人物,都如此熱衷于此道。這是進入戰(zhàn)國以后中國社會從分裂混戰(zhàn)逐漸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大趨勢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中的反映。先秦各家的區(qū)別,僅僅在于都企圖以各自一派的學說來統(tǒng)一全社會的學木和思想。因此,一統(tǒng)說從一開始提出的時侯,便打上了很深的專制色彩,是一種希望以強制手段統(tǒng)一巴想文化的學術(shù)主張。這就不難解釋,它何以會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大行其道了。我們從秦代以法為教、漢代獨尊儒術(shù)、隋代禁修私史、唐代頒行蛋五經(jīng)正義》、宋元以后儒經(jīng)甲獨行朱注、以及歷代統(tǒng)治階級對于“離經(jīng)叛道”者的無情鎮(zhèn)壓中,不是可以明顯地看到“一統(tǒng)說”的影子嗎?
其四,愚民說是一種極其反動的文化管理思想,己時思想基礎(chǔ)是極端看不起而又十分害伯人民群眾的力量。中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與愚民說的提倡者們,在對待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上是一脈相承的。試想,秦始皇焚毀《詩》、《書》百家著作,南北朝及其以后統(tǒng)治階級賣力地提倡佛教和道教,宋以后尊崇“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明清以空洞無物的八股文取士等等,搞的不都是徹頭徹尾的愚民政治、愚民文化嗎?
綜上所述,似乎可以說,富教說(無富有教)、一統(tǒng)說和愚民說,是由國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級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里經(jīng)常使用明三件基本理論武器。
其五,疏導說,無疑是諸說中一種比較進步、具有較多民主色彩的文化管理思想,是古人對于文化管理理論的突出貢獻。對于人們的思想認識,對于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學術(shù)觀點,不是用強制的辦法、行政的手段去解決,而采取民主的疏導的方式去處理,這是有信心有力量的表現(xiàn)。但人們知道,這一主張在封建社會里根本難以實行。封建統(tǒng)治階級,自秦始皇開始,搞的就是封建專制,膚即國家。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就是他們的邏輯。在思想文化問題上,也不例外。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是不會、也不屑于去搞什么勞心費力的疏導的。
其六,上述先秦文化思想中,有精華,也有糟粕。或給人啟迪,或令人警醒,這就是它們在今天的價值。但無淪如何,那畢竟是屬于過去時代的東西了。歷史在前進。今天,作為領(lǐng)導階級的中國工人階級,手中已經(jīng)有了科學的理論武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有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十三大路線和“雙百”方針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在繁榮科學文化、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歷史進程中,它們永遠是引導我們前進的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