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實踐團一行走進駐馬店汝南縣的梁祝鎮進行調研梁祝文化。實踐隊員們參觀了“梁祝故里”、“三道橋”、“一步三孔橋”古碑文、“西晉梁山伯之墓”,聆聽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以及以這一故事為背景的民風民俗。隊員們紛紛表示被梁祝的愛情故事所感動,作為文學院的學生更應該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明河南”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7月1日,實踐團一行走進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和殷墟王陵遺址進行調研。實踐隊員參觀了博物館的甲骨文文化,了解了青銅文化、工業文化、農業文化發展的進程。在這次調研中,實踐隊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歷史所長,每走到一個地方都有一個擅長這面歷史的同學,向他們講解他自己所知道的歷史,每一位同學都參與了進去,不僅讓自己的知識能夠合理的運用,還讓大家了解到了文字的奇妙。
7月5日,實踐團一行走進鶴壁市浚縣楊玘屯,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傳統手工技藝泥咕咕帶來的獨特藝術魅力。實踐隊員們在村民的指引下來到了浚縣泥咕咕文化傳承館王氏泥塑第十代傳人王紅瑞館長的家中,參觀了王氏絕技“馬上封侯”。實踐隊員還向王師傅就“泥咕咕”的歷史起源、文化背景、市場銷路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詢問。隨后,實踐隊員又分別走訪了宋學海、李連順等藝術大師。活動結束之后,實踐隊員們就如何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泥咕咕,進行了討論。
7月7日,實踐服務團一行來到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進行考察學習。實踐隊員觀看了石碑介紹,對大運河有了初步的了解。實踐隊員還通過對景區專業人士的詢問,了解了衛河的歷史,及與衛河相關的民間傳說故事、歷史文化事件。通過調研,實踐隊員了解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偉大之處,從古城墻的建造歷史中學習到了成功需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并堅定了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決心。
7月8日,服務團來到了浚縣的隋朝黎陽倉遺址,體會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感悟先輩們的聰明才智。剛到黎陽倉遺址上,大家第一感覺所謂的遺址不過是一個接一個的發覺坑,沒有什么可看的。但經過帶隊老師倪飛的點撥和講解,才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大坑,僅僅一個選址,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令實踐隊員們瞠目結舌。通過尋訪,實踐隊員們明白只要留心,細心探尋,終能發現別人不能發現的東西,在學習上不要膚淺地去認識表面所呈現知識文化,要能夠更深層次的學習古代文明。
實踐隊員在調研期間,還向過往群眾積極宣傳非遺文化,呼吁廣大市民關注非遺,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通過調研,實踐隊員深深地體會到了河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域風情。
近年來,該校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工作,組織學生調研當地的非遺文化,增強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