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由中國文聯、中國文學基金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曲藝團等協辦的“向人民報告——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暨說唱中國夢優秀曲藝節目展演河南曲藝專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由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曲藝團演出的“馬街書會”專場為上千名北京觀眾展示了一臺充滿豫味兒的曲藝節目,同時這也是馬街書會700多年來,首次被打造成一臺節目搬上北京舞臺。
在昨晚的演出中,開篇便是由范軍、閆奧軒、趙維莉等聯合表演的曲藝聯唱《馬街書會頌》,接下來以一位老人帶著孫子在正月十三逛“馬街書會”為引子,將“馬街書會”的各種精彩節目糅合到一起。每個節目取其精華,輔以高科技燈光舞美,為觀眾展現出一臺全新的“舞臺版”馬街書會。其中既有河南墜子《晴雯撕扇》、大調曲子《農家溜》、河洛大鼓《大鼓聲聲唱河南》等節目,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奉獻的《傳統名曲薈萃》。71歲的李國全是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兒哼”的傳承人,他介紹道:“南陽鼓兒哼有700多年的歷史,我現在是第三代傳承人,鼓兒哼正在經過改良傳承下去,現在有9名弟子跟著我學這個,這門曲藝也算后繼有人了。”
“寶豐十三馬街書會”位列我國十大民俗之一,是中原地區民間曲藝藝術貿易和交流的縮影,也是中原各種說唱藝術的大匯聚。它起源于元代,這項歷經700多年的曲藝活動和書會延續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中華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和民風民俗傳承的發展史和“活化石”,如今用現代的表演手法為“馬街書會”賦予新風貌。
省文聯副主席張劍鋒介紹,這是傳統的“馬街書會”首次以舞臺演出的形式登上北京的舞臺,“它是一項精心打造的河南曲藝品牌,它集中了河南優秀的曲藝門類和曲藝演員,演員最小的5歲,最大的94歲,120多人的演出隊伍把河南優秀的曲藝水平展現給北京觀眾,總結起來就是好看、好聽”。
我省青年表演藝術家范軍表示:“河南的曲藝最接地氣,我們集全省曲藝精英之力,通過現代科技,將一臺別具一格的馬街書會帶到北京城,是河南曲藝人獻給共和國的一份‘厚禮’。”談到其特點,范軍認為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非常接地氣,給現在的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談到河南曲藝的現狀,我國曲藝作家、表演藝術家趙連甲認為:“各地傳統的曲藝傳承是個大問題,曲種流失也相當嚴重,河南曲藝這方面做得相當好,保留了很多傳統劇目,而且將它創新,做出了帶有自己特色的節目,把河南人的風貌成功地帶到了北京來。”
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姜昆觀看了整場演出。在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姜昆認為這臺演出“是一場高水平、接地氣,最跟老百姓心連心的曲藝演出”。關于河南曲藝的發展和傳承,姜昆說:“河南是個曲藝大省,它深厚的基礎是建立在老百姓對它深厚感情基礎上的,在全國各地沒有看到過像河南演出那種群眾性的大場面,他們在天地之間搭建了一個大的曲藝舞臺,所以是最接地氣,跟老百姓最近的藝術形式,培養了中國老百姓傳統的道德、文化、倫理和價值觀。‘馬街書會’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一張非常響亮的藝術名片,我們的文化藝術界都應該好好地研究并剖析它,使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