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宣部、文化部在全國數以千計的優秀劇目中精選出了11臺優秀劇目晉京展演,豫劇現代戲《焦裕祿》是河南唯一入選的劇目。10月7日、8日,豫劇《焦裕祿》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河南豫劇院三團自5年前接到創排任務,2011年正式排練,打磨至今,《焦裕祿》已成為一臺接近成熟的豫劇現代戲。此番晉京演出,北京觀眾對該劇的反響如何?現代人是如何理解焦裕祿精神的?大河報記者和河南豫劇院三團的演職員們一起,親眼目睹、切身體會到了豫劇《焦裕祿》帶給觀眾的感動。
演出現場:情到深處掌聲雷動
豫劇《焦裕祿》一開場便把觀眾拉回上世紀60年代:蘭考火車站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蘭考的災民肩扛鋪蓋卷,手拿討飯籃,蜷曲在冰天雪地之中,民兵們按上級指示,分布在四周隨時阻攔災民扒車逃荒。焦裕祿對勸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說:“餓死人才是最大的錯誤!”而后他滿含熱淚轉向災民深情地說:“鄉親們,我是蘭考縣縣委書記焦裕祿。≌驹谶@里,我不知道對你們怎么說才好,我代表蘭考縣委向鄉親們道歉!”此時,觀眾席響起熱烈的掌聲。
為解救饑餓的群眾,焦裕祿擔著犯“政治錯誤”之名,對前來調查的地委專案組組長顧海順說:“餓死人絕不是共產黨的政策,讓老百姓吃飽錯不到哪里去,天大的事我一人承當!”臺上演員傾情表演,臺下觀眾掌聲雷動。
除了焦裕祿身為好干部的一面,他作為父親,對家庭、對子女的感情也讓觀眾為之動容。劇中,女兒在焦裕祿的病房中哭道:“我不當打字員了,我聽從爸爸的安排去縣食品廠工作,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爸爸!”女兒的理解與支持,親人的敬重和愛戴,勾起了焦裕祿無限情思,他低聲吟唱:“我知道我這個爸爸沒當好!親人們多受拖累多承擔……”這一幕勾起了很多觀眾的傷感,也讓“焦裕祿”的形象更加立體、真實。
豫劇《焦裕祿》的結尾沒有采用英雄式的劇終模式,也沒有用豪言壯語來煽情,而是通過郁郁蔥蔥的萬畝山林,來寓意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和人類改造自然的不竭動力,用紫色的泡桐花開來頌揚焦裕祿為后人留下的萬畝“焦”桐,蘊含了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深刻內涵。當字幕上打出“全劇完”時,全場觀眾自發起立,對主創報以熱烈的掌聲。
觀眾感動:劇本好、演員好
75歲的史照杰是北京的一位中學退休教師,他在看完演出后告訴大河報記者:“我從十幾歲開始看戲,是個老戲迷,今年已經看了80場戲,就看《焦裕祿》看哭了,我的評價是劇本好、演員好,特別是字幕也打得很好。很多戲演出時字幕都是只出一行,這個戲在出新字幕的同時還留著兩行已經唱過的,讓人回味。我記錄了很多臺詞,‘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老百姓心中有桿秤’、‘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史照杰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他記錄在節目冊上的臺詞。
來自江蘇的張女士說:“我這次專程來北京看豫劇《焦裕祿》,最感動我的是焦裕祿對女兒深感愧疚的一幕,能深切感受到他對家人的關愛。”
豫劇《焦裕祿》也召喚著在京的河南人,來自焦作的小劉說:“我今年23歲,在北京從事餐飲工作,之前對焦裕祿也有一些了解,今天看了豫劇《焦裕祿》以后感受更深,他對人民太好了,演員們精彩的演出讓我非常感動,看的時候眼淚一直在眼眶里打轉。”在北京已經生活了40多年的程先生老家在濮陽,他說:“我1963年入伍,1964年焦裕祿同志逝世,當時我感觸很深。今天的演出非常讓我感動,我認為焦裕祿的最大功績就是體恤百姓,敢擔當,敢實事求是。”
專家稱贊:雖是現代戲不失戲曲味兒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體現焦裕祿精神難度很大,但豫劇《焦裕祿》能達到今天的高度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演出現場多次聽到觀眾的熱烈掌聲,我自己也多次眼睛濕潤,這部戲演出了焦裕祿的精神,特別是在現代,焦裕祿精神有什么時代意義?他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他擁有在重大事件關口的擔當意識,敢于承擔時代賦予他的各種重任,同時他也是一個父親,這部戲也很好地反映了焦裕祿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內心,以及對生命的感悟。”
在豫劇《焦裕祿》的戲曲風格上,毛時安用質樸和醇厚來形容,他說:“《焦裕祿》為現代戲的創作提供了很多深入的空間,比如說如何在現代戲中保持戲曲化,現在很多現代戲放棄了很多戲曲的東西,而從《焦裕祿》中可以看到很多戲曲化的元素,這可以讓很多演現代戲的院團借鑒和思考。”
中國戲曲學會會長、中國戲劇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在《談賈文龍的表演藝術》一文中曾寫到:“焦裕祿在天災人禍的國家困難時期,他所表現的‘為民、求實、奮斗和無私’的思想,勢必要沖撞當時的政策,突破當時的某些規定,他在黨性和人性、政策和實情面前,必須做出抉擇,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要緊,還是維護某些規矩要緊?‘讓群眾吃上飯錯不到哪里去’是焦裕祿的堅定信念,賈文龍演得很本色、質樸,他就像個縣委書記,像焦裕祿。”
主創心聲:演一個真實、人性化的焦裕祿
“焦裕祿”的飾演者賈文龍是河南豫劇院副院長、河南豫劇院三團團長,當初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將豫劇《焦裕祿》作為重點劇目來創作,指定河南豫劇院三團來排演,并由賈文龍擔任“焦裕祿”一角時,賈文龍心里很忐忑:“真是想不到,焦裕祿可是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干部楷模,我能演好嗎?”
在壓力之下,賈文龍到了蘭考。“我必須吃準焦裕祿內在的東西,去尋找焦裕祿的影子。戲曲表演是程式化表演,抓住人物的神韻很關鍵”,賈文龍說,“我就盯著那個手叉腰的照片,模仿他的外形,他看起來是那么和藹可親,照片上是他在笑,是看到大家勞動時的那種欣慰,仿佛看到了蘭考的希望一樣,有一種幸福感。”賈文龍對“焦裕祿”的認識是:“我演的不是事跡,而是焦裕祿這個人,一定要回歸到這個人本身,做到真實、人性化,絕不能塑造成高大全、空泛的人物形象。”
豫劇《焦裕祿》的導演張平是河南豫劇院藝術發展部主任、藝術總監,他介紹說,整臺戲不是在鄭州排練的,而是在蘭考,“我們就是想挖掘一個真實的焦裕祿,他很低調,嘴上說得不多但行動上做得多。焦裕祿就是本能地、下意識地為老百姓辦實事,這是焦裕祿精神最可愛、可貴的核心,我們一定要保持。”
從2011年豫劇《焦裕祿》首演,賈文龍演了近4年“焦裕祿”了,灑下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碩果累累。2011年8月《焦裕祿》榮獲第十二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河南文華大獎”,2011年9月《焦裕祿》榮獲第二屆中國豫劇節劇目一等獎,2012年8月《焦裕祿》晉京參加十八大獻禮“2012全國優秀劇目展演”,2013年7月豫劇《焦裕祿》在河南人民會堂連續演出6天。最讓賈文龍難忘的是,他聽說演出現場有觀眾哭得厲害,一包紙巾都用完了。
賈文龍介紹說,豫劇《焦裕祿》已經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的初選,接下來有可能會參加全國巡演,預計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