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新娘拜堂
喜慶活動在地坑院里舉行
地坑院里曬喜被
地坑院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入戶不見門,聞聲不見人”是它的真實寫照。
劉寺村就是典型的地坑院村,它始建于漢代,隸屬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張汴鄉。南依甘山,北臨黃河,東眺崤陵,西指函谷,屬黃土臺地及山地。最早由劉姓定居于此,后又有他姓相繼遷入。
記者從三門峽市乘車約莫20分鐘抵達這一片黃土臺地。細數這里地坑院有20多個,而且排列有序。陪同記者采訪的村民說:“如果上世紀80年代前你來村子,那時,人們全在地坑院里住,地面上房瓦皆無。”
記者順坡拾階而下,但見窯洞有些黑暗,通風也不好,可為什么現在仍有許多村民愿意居住呢?“ 住窯洞,冬暖夏涼,我覺得主要好處是住在這里很靜,外邊再吵,風再大,這里也聽不到。”正在地坑院里曬衣服的孫大媽說,“我20歲嫁到劉寺村,一直在這地坑院里住,已住了60多年,早已習慣窯洞的生活。”像孫大媽這樣的村里老人,大多對窯洞有太多的鄉土情結。
劉寺村地坑院民居,現有200余座,連片分布,保存基本完好。劉寺村地坑院民居的形成與建造,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關,其特點為就地取土挖穴建宅,省工、省料,經濟實惠,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院落一般深為6米長方形,大小規格有8孔、10孔、12孔3種院落。確定坐向,要求正窯“后有靠山,前不登孔”。窯按功能分有主窯、客窯、廚窯、居住窯、牛羊窯、雜物窯、茅廁窯、門洞窯,劉寺村村支書陰高品告訴記者:“門洞旁栽槐,取意‘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長久,生活安康,綠化方面道循‘前梨樹,后榆樹,中間一顆石榴樹,寓意順利、富貴、多子多福’”。
記者順著拐彎坡道下去,看到“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8個大字頗有氣勢。穿過一段黝黑的走廊,邁過大門檻就進入了地坑院。邁進住人的窯洞,感覺一股暖意包圍全身。窯洞里還套著小窯洞。小窯洞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1944年日本鬼子來村里進行大屠殺,就有人藏在小窯洞里,沒被鬼子發現,躲過一劫。除了住人的窯洞外,另外幾個窯洞當廚房、喂牲口房、茅坑房用。廚房里邊有排煙管通到地面。在院子中間還有一眼窨井。當地老鄉說,窨井一般挖有6米多深,下雨時,院里的水都流進窨井里,就不會往窯洞里倒灌了,相當于比較完善的排水系統。
挖地坑院先要挖天井,再挖窯洞,每家挖地坑院時,都是眾鄉親齊上陣,挖窯洞5個人最短5天就能挖出一孔窯。但挖窯洞不能一下子挖完,那樣容易塌,必須先挖一面的一個窯洞,再挖其他面的,最多一次在四周挖3個窯洞,挖完后,讓挖好的窯洞干燥干燥,等上一兩年后,再挖其他窯洞,一個地坑院完全挖好,往往要四五年時間。每逢雨雪天過后,還要通過圓柱形的石碾碾壓地坑院上面,以防止坍塌。
古樹與古井的巧妙搭配也是傳統古村落保持永久生命力的象征。“唯有聞聲不見村,風送炊煙繚繞飛。待看地坑如天井,嬉笑源于穴居人”,形象地概括了村莊古槐翠綠遮陰,地坑院設計精妙,村民享樂無窮的生活氣息。 劉寺村共有古槐4棵,其中村中有一棵千年古槐,旁邊古井也在800年左右,村南兩棵古槐也有三四百年的樹齡,村東北一棵古槐約有三四百年的樹齡,古槐長勢強勁,枝葉茂密挺拔,人們稱為“千年松柏,萬年古槐”,寓意家庭幸福長久,生活安康。
地坑院千百年來受到黃河岸邊豫西山區人們的喜愛,這是黃土高原地帶生長的人與黃土深深的依戀之情,是祖祖輩輩黃土人割舍不盡流淌著的血脈,是中華文明長河中歷史遺產的精彩篇章。
德國人魯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一書中稱窯洞建筑為“大膽的創作、洗練的手法、抽象的語言、嚴密的造型”,正是對窯洞建筑準確的概括。本報記者 趙樹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