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河南入圍“考古新發現”數量居全國之首

2015/3/17 11:54:31 點擊數: 【字體: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于近日揭曉,18個省區市的25項考古發現入圍,河南省以4項入圍位居榜首,其中,鄭州東趙遺址作為鄭州市唯一一個項目入圍;此外,國家文物局近日也通報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進展情況,河南省的收藏量排在全國前列……這些,都再次印證了河南省文物大省的地位。那么,河南省此次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都有哪些項目?河南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如何?記者連日來進行了相關采訪。

    東趙遺址 夏商周考古的又一重大收獲

    身處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河南是中國文物大省,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全省有不可移動文物65519處,位居全國前列。河南省此次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有4個考古項目,分別是鄭州東趙遺址,洛陽運河一號、二號古沉船發掘與漢唐漕運水系調查,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河南濮陽戚城龍山時代城址。這些遺址類型豐富,囊括建筑類遺址、大型國家糧倉、沉船和水系調查等類型。

    鄭州東趙遺址位于高新區溝趙鄉東趙村南、中原區須水鎮董崗村西北,處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區域。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對東趙遺址進行了連續性考古發掘與勘探。經過近三年的考古工作,東趙遺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

    “東趙遺址發現有大、中、小三個城址,發掘出豐富的文化遺存。”鄭州市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介紹,東趙遺址包含從龍山到東周多個時代,延續時間長,年代序列相對完整,無論對夏商時期年代譜系抑或鄭州西北的區域聚落研究,都可提供新的材料及視角。此外,東趙遺址小城為鄭州地區嵩山以北發現的第一座確認的新砦期城址,該類遺存的發現,對解決新砦期文化面貌、性質及歸屬問題會有極大幫助。

    顧萬發還介紹,東趙遺址中城是為數不多的二里頭時期新建城址,內涵豐富,諸如集中成片的圓形地穴式遺存、集中出土卜骨的祭祀坑,以及墻基槽內奠基遺存等現象在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未見;遺址內發現多條二里頭時期環壕,可對研究二里頭時期偏早階段聚落設防及規劃提供新的研究課題及材料。綜合來看,東趙遺址中城應為鄭州地區二里頭時期一重要據點。“目前,我們推斷東趙遺址為商代早期鄭州商城西部一處重要聚落。”顧萬發說,遺址發掘出的商代早期大型建筑遺跡、兩周時期文化遺存等,為早商時期商夷關系研究、鄭州地區西周文化研究以及探討西周封國管國提供了新材料。

    各有千秋 其他入圍項目歷史文化價值獨特

    另外3項入圍此次“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也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隋代黎陽倉遺址位于河南省浚縣城關鎮東關村,大伾山北麓,東鄰黃河故道。目前已完成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掘清理3座隋代倉窖,探明儲糧倉窖84個。 而隋代回洛倉遺址位于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小李村、馬坡村西一帶,在已經完成考古鉆探的約8萬平方米范圍內,已確定的倉窖數量達到220座,已發掘清理出完整的倉窖4座、倉城內主要道路2條、倉城外北部道路4條。這兩大隋唐時期不同類型的大型國有糧倉的發掘揭示了我國古代特大型官倉的概貌和儲糧技術的高超水平以及儲糧的種類,對于研究和復原隋代大型糧食倉儲全過程具有前所未有的豐富價值,為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實物證據。

    洛陽運河一號、二號古沉船出土地位于河南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義井村西南、洛河北岸的灘地上,形制較為完整,結構特殊,初步推測,兩艘船應屬清代。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還以沉船發掘為契機,對洛陽盆地內市區以東的古洛水,漢魏時期的谷水、陽渠部分地段,隋唐時期的漕渠等進行了考古調查,為深入研究古代洛陽地區自東漢至唐宋時期都邑水系的變遷、研究大運河起始段漢唐時期的漕運河道沿襲關系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濮陽戚城龍山時代城址位于濮陽市華龍區古城路與京開大道交會處西南角,2014年,在以往考古工作的基礎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濮陽文化局、戚城文物景區管理處等單位對戚城城址進行了更深入的發掘研究,發掘面積共計664平方米,出土陶、瓷、銅、鐵、石、骨等不同質地遺物200余件。戚城龍山時代城址的發現、發掘與研究再次表明以濮陽為代表的豫東北地區也是探索中原地區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終評會將于4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開,屆時25項入圍項目將向終評評委會和社會公眾進行成果介紹和演示,最終結果也會隨之公布。

    280余萬件(套) 摸清可移動文物家底

    作為傳統考古大省,河南省不僅擁有豐富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可移動文物收藏量也數目龐大。據了解,由國家文物局主要負責組織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于2012年10月開始進行,河南省文物局文物保護科技與對外合作交流處處長、省文物局普查辦公室原副主任王瑞琴介紹,經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河南省可移動文物家底和保存狀況基本摸清,根據普查結果,全省559個國有單位共收藏文物280余萬件(套),數量之多在全國位居前列。

    記者了解到,此次普查還將建立國有可移動文物統一資源庫,每件文物都需要完成數據登錄工作,生成唯一的22位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編號,相當于辦了一張“文物身份證”。“目前河南省的數據登錄工作正在有序進行,已登錄數量每周都會更新通告,截至本月13日上午,河南省已完成數據登錄工作的可移動文物有228557件(套),其中,鄭州市完成32996件(套)。”王瑞琴告訴記者,根據計劃和目前的實際工作情況,河南省大部分數據登錄工作將在今年年底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河南省對館藏文物眾多的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等單位的紙質文物、青銅器、陶瓷器等,分類開展了專題調研,并運用新的科技手段,對重點單位的文物保存現狀、病害威脅等進行了專題調查,為后續保護修復和展示利用奠定基礎。根據國家文物局的計劃,2016年年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將全部結束,之后將公布全國可移動文物名錄,實現其社會服務功能。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鄭州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