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走進最早的中國

2020/1/18 18:04:51 點擊數: 【字體:

走進最早的中國

走進最早的中國

走進最早的中國

走進最早的中國

 

赫赫夏都,厥土生民;巍巍華夏,宅茲中國。十月十九日,萬眾矚目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終于揭開“紅蓋頭”,夯土結構的獨特建筑、紫銅色的精美外觀,建筑天際線中央高起并逐漸融合于大地,象征著華夏最早王朝威儀四方的恢弘氣勢。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同步開放。行走其中,“最早的中國”觸手可及,三千八百年前古人生活的圖景清晰可見。

3800-3500年

二里頭遺址距今大約3800-3500年,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

60年

遺址于1959年發現并開始考古發掘,迄今已有60年,對研究華夏文明淵源、國家興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設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00萬平方米

遺址現存面積大約300萬平方米,經過60年的發掘,只精細發掘了4萬多平方米,相當于1%多一點

20000人

據學者推算,二里頭都邑興盛期的人口至少應在20000人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與二里頭同時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1000人

10000平方米

最大的1號宮殿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寬闊、四周圍以廊廡和圍墻的庭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以容納數千人甚至上萬人

【專家訪談

新時代考古人的責任和使命

——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

“很多考古大發現出于偶然,比如秦始皇陵、鄭州商城,但偃師二里頭是個例外。”10月19日,在位于偃師市新建成開館的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

司馬遷著的《史記》中記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1928年,隨著安陽殷墟的試掘,證實了商的存在。《史記》中記載的“夏”到底在哪里?學界爭論不休。1959年夏天,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翟鎮鎮的二里頭遺址。這也是中國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目標的田野考古。

許宏介紹,田野考古條件艱苦,周期長,任務重,特別對于一個大型都城遺址來說,難度就更大,周期就更長。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60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派往二里頭工作隊的隊長共有三任,直接參與發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三代考古人像候鳥一樣往返于北京和洛陽之間,把人生最美好的歲

月都奉獻給了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許宏說。

1999年,36歲的許宏擔任二里頭工作隊第三任隊長。在許宏的帶領下,新一輪的田野考古將發掘研究重點放在探索二里頭遺址的聚落形態上。

倏忽之間一甲子。許宏說,二里頭考古60年,也是其從考古圈的象牙塔走向整個學界乃至公眾的60年。

“它從考古人的手鏟之下,走進考古報告、走進學術論著,又由此起步,走進教科書、走進科普讀物、走進網絡,成為公眾歷史認知的一部分。”許宏說,隨著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成開放,二里頭也成為考古人回饋社會、回饋公眾的一個重要平臺。大力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探索大遺址保護與民生發展雙贏的新途徑,也是新時代考古人的重要使命。

“站在數代前輩學者的肩膀上,我們相信,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研究在廣度與深度上將大為拓展,對中國文明史乃至全球文明史的深入探索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許宏表示。

文明之光輝耀未來

文明之光,輝耀未來。伴隨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開館、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向世人講好“夏文化”故事,守護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孕育未來的希望,讓人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這必將掀開我省文旅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為加快構筑全國重要文化高地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早的中國”在二里頭

二里頭,這個地處中原腹地的普通村莊的名字,輝耀中華文明史。

這一切還得從歷史文獻留下的“夏”之謎說起。“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史記》記載的“夏”究竟在哪里?

1959年5月,著名史學家徐旭生以歷史文獻為線索率隊尋找“夏墟”,踏查河南登封、禹州、鞏義、偃師等地,最終在偃師發現了二里頭遺址,震驚世界。

此后“一甲子”,以首任隊長趙芝荃、第二任隊長鄭光、現任隊長許宏為代表的三代中國考古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二里頭考古事業,用手鏟不斷撥開“夏”之重重迷霧。

60年來,二里頭考古發掘屢有“驚世發現”:從鉆探發掘出宮殿區、官營作坊區,到發現重要的貴族墓地以及銅器、玉器,再到眾多的“中國之最”浮出水面,奠定了二里頭遺址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

學術界認為,二里頭遺址是迄今所知東亞地區青銅時代最早的大型都城,探索中國早期文明和國家起源、夏文化、夏商王朝紀年及其分界的關鍵性遺址,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核心文化”。

“這里就是最早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表明當時的社會政治實體由“滿天星斗”進入到“月明星稀”的廣域王權國家階段。

“華夏第一王朝”是怎樣的都城

擁有“最早的中國”“華夏第一王朝”等頭銜的二里頭,究竟是怎樣一座都城?

在許宏看來,精心規劃、龐大有序、史無前例以及大范圍的文化輻射構成其最重要的特征。

1999年,許宏擔任二里頭考古隊隊長,他認為二里頭遺址發掘最需要解決的是搞清空間布局及其演變情況。

許宏說,道路是城市的骨架,當二里頭發掘出主干道“十字路口”、“井”字形大道,發現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大路最寬處達20米,這座大型都邑的布局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

不僅如此,二里頭遺址誕生了眾多“中國之最”: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中軸線布局、多進院落或“四合院”式宮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最早的青銅器制造作坊、最早的大型官營作坊……這樣的規模和內涵,表明這里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

“二里頭遺址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經過60年的考古發掘,目前的發掘面積也僅是揭開冰山的一角,占總面積1%多一點,相信隨著一代代考古人的努力,二里頭的面貌會愈來愈清晰。”許宏說。

探尋中華文明之源的“密碼”

除了“宮殿建筑群”等“不動產”外,中國最早的青銅酒禮器——青銅爵、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綠松石龍形器、獸面紋銅牌飾等“國寶”,都是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的重要成果。

據統計,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土有銅器、玉器、綠松石飾、精美陶器等文物萬余件,文物種類豐富、造型精美。

“二里頭遺址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物證,沒有二里頭,我國夏商周的年代框架就拿不出來。”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

二里頭遺址不僅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起點和標尺,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密碼”。多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以田野考古工作為中心,為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提供重要證據。

“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指的正是以二里頭都邑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副隊長趙海濤說,距今3800年前后的龍山時代最晚階段,中原地區社會動蕩整合、分化加劇,區域間的交流和融合也不斷得以加強,橫空出世的二里頭文化向四方強勢擴張、輻射文化影響,率先進入王國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文明成果直接影響了商周乃至后世文化。

讓文化遺產惠及百姓生活

“最早的中國”在二里頭,讓所在地幾個村的村民興奮不已,他們以極高的熱情關注著這里的一舉一動。遺址發現幾十年來,村民在地里只要發現盆盆罐罐,都會趕緊送到考古隊。今年68歲的翟鎮鎮圪垱頭村村民郭振亞時常跟人提起他最驕傲的一件事:1973年,他在地里發現了一件青銅器,交給了二里頭工作隊,這件青銅器就是被專家確定為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青銅爵”。

由于相關文物保護規定的制約,二里頭所在的幾個村不能建工廠、劃宅基地甚至深耕。記者了解到,除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外,二里頭遺址周邊還規劃打造集歷史文化創意、傳統村落旅游、民俗文化展示、醫養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產業園,真正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當地百姓生活好起來。

“建立遺址博物館、考古遺址公園是大遺址保護利用并重的一個有益路徑。”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大遺址保護展示應堅持保護利用并重、傳承創新并舉,與改善民生相結合,使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公眾。

二里頭遺址十個之最

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

二里頭遺址有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雙輪車轍

最早的“井”字形城市主干道網

最早的“紫禁城”——二里頭宮城

最早的有中軸線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式宮室建筑群

最早的成組多進院落宮室建筑群

最早的國家級祭祀遺跡和祭祀區域

最早的大型圍墻官營作坊區

最早的青銅器制造作坊和綠松石器制造作坊

最早的青銅禮器群、玉質禮器群
 

責任編輯:admin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