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文化遺產豐富多彩,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簡稱“非遺”)保護工作發展態勢良好,成效顯著。
非遺資源豐富,保護有力
截至目前,河南省有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5個、代表性傳承人12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728個、代表性傳承人832名,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762個、代表性傳承人3445名,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272個、代表性傳承人9600名。
河南省現有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國家級非遺保護研究基地兩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兩個,河南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8個,河南省非遺研究基地33個,河南省非遺社會傳承基地25個,河南省非遺展示傳習示范館(所)133個,河南省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0個。
非遺資源有三大特點
一是數量多,價值高。2007-2009年,河南省組織開展了第一次非遺普查工作,普查出各類線索180余萬條,其中,基本立項22萬余條。普查工作共整理文字資料30多億字、照片10萬多張、錄音3800多小時、錄像4300多小時。很多項目,如民間文學中的神話傳說等留傳久遠,帶有華夏民族早期文化特征,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等具有廣泛的影響和重要價值。
二是分布廣,潛力大。全省各個市、縣,甚至每個村莊都有相當數量的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尤其在一些保護相對完好的歷史文化名鎮(村)等地,項目相對集中。許多項目甚至跨地域分布,發展潛力很大。如一些民間傳說、傳統技藝、民俗類項目在不同地區流布,具有較大的共性。如國家級項目豫劇,源于河南,據統計,全國14個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再如人類非遺代表太極拳,自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創編以來,形成了以開創者姓氏或姓名命名的眾多流派:河南陳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河北楊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拳、王其和太極拳,北京吳氏太極拳,天津李氏太極拳,習練人群不僅遍布全國,而且傳播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是知名度高,影響大。河南有一些非遺資源,如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馬街書會、浚縣正月古廟會、太昊伏羲祭典、洛陽牡丹花會等在全國都具有較大影響。如少林功夫、太極拳、木版年畫、傳統戲曲等,已經成為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河南每年出境文化交流的項目中大部分為非遺項目,太極拳、少林功夫、馬街書會,鈞瓷、汝瓷、唐三彩燒制技藝,朱仙鎮、滑縣木版年畫等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非遺保護工作現狀
一是建立健全了組織機構。2009年6月,原河南省文化廳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處,2011年6月,獨立建制的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全省18個省轄市、10個省直管縣(市)均已成立非遺保護中心。
二是出臺了法律法規。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后,河南省高度重視,積極行動,2014年1月1日起《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河南非遺保護工作步入了新階段。各地市相繼出臺一系列非遺規范性文件。
三是建立了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項目名錄保護體系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2016年由河南省參與的“二十四節氣”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2020年由河南省牽頭的“太極拳”項目成功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
四是多措并舉。堅持把搶救性保護放在第一位,運用圖、文、聲、像等綜合性、科技化手段相繼實施了“銘刻——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記錄計劃”“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河南省傳統美術搶救保護工程”“河南省傳統技藝搶救保護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試點工程,形成了非遺保護的一系列模式。同時還積極開展生產性保護工作,增強非遺保護傳承活力。
五是加強理論研究。高度重視理論研究工作,充分發揮高校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形成了河南非遺研究的基本方陣。
六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一是利用媒體進行大力宣傳;二是利用春節、太昊伏羲祭典、馬街書會、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大型節慶節日,舉辦特色非遺展示展演活動;三是推動河南非遺參加外事文化交流活動,提升可見度。
七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一是疫情期間,通過捐款捐物、創編節目等,配合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二是積極推動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三是推動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實施“黃河非遺點亮河南老家”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使非遺實踐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內涵和重要資源;四是將黨史與非遺有機融合,在黨的百年華誕之際,舉辦“百工獻藝慶百年——河南非遺講述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故事展”,利用河南非遺作品來講述黨的歷史故事。
在當前全球一體化的社會進程中,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既要遵循社會科學的發展規律,還要在工作中積極大膽探索,多措并舉,才能把非遺保護事業做得更好、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