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當下的一個熱詞,表達的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動人目標和熱切期盼。
“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寫進十八大報告,文化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一起托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弘揚中原大文化”,成為《中原經濟區規劃》這部宏大交響樂的一組華彩樂章。“加大中原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構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些明確的要求像閃光的指示牌,為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同時將一個光榮而緊迫的任務擺在我們面前。
文化自信:守住華夏文明的根
“文化是根”,這句中原人耳熟能詳的話語,表達的是我們對文化價值的認知與認同。
每年農歷三月三,無數黃皮膚黑眼睛的華夏兒女從四面八方奔赴新鄭黃帝故里參加拜祖大典,他們是來尋根的。今年3月,前來參加“首屆全球客家根親文化盛事頒獎大典”的臺灣中華兩岸交流協會理事長劉宗明說,臺灣有500萬客家鄉親,祖籍大多在中原,當今河南,已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的圣地。
放眼中原,處處可以觸摸到、感受到華夏文明的“根”。在中原廣袤的土地上星羅棋布著65519處文物古跡,享有“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地上文物全國第二”的美譽。這里誕生了“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三皇五帝”、“河圖洛書”等神話傳說,孕育了早期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孕育了夏、商、周三代,生成了作為東方文明軸心時代標志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思想,創造并成型了最初的漢字,養育了一大批一流的詩人和文學家,擁有著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繁衍了最早的商業文化……諸多影響深遠的傳統文化形態,都能從中原找到它最初的根與芽。
“我們守護華夏文明之根”,這句中原人引以自豪的話語,表達的是文化上的自信,傳遞的是傳承華夏文明的決心。
今年6月9日,中國第七個“世界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花落鄭州。中外來賓齊聚“天地之中”,見證了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及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工程奠基、少林寺塔林保護工程、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監測中心揭牌等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的大手筆,感受到我省保護、傳承民族及人類優秀文化的堅實努力。
今年3月,“中原古韻——中國(淮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用半個月的時間,集中展示了中東部8省的1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內的2000多名演員為近百萬觀眾奉獻了一道民間藝術盛宴。
豐富、厚重的中原文化,在一代代中原人心中積淀,生成為“兼容并蓄、剛柔相濟、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又在當代中原人民的實踐中形成了“愚公移山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這些精神,通過史來賀、常香玉、吳金印、張榮鎖、任長霞、魏青剛、洪戰輝、王百姓、李文祥、謝延信等一個個平凡的中原兒女的行動,塑造了“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實實河南人、不畏艱難河南人、俠肝義膽河南人、包容寬厚河南人、忍辱負重河南人、自尊自強河南人、能拼會贏河南人”的形象,詮釋了“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
我們將這些形象和精神寫進新聞、寫成小說、編成戲曲、拍成電影,形成一股股清澈的思想泉水注入中原人的心田,匯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海,為建設中原經濟區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正能量,成為中原發展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后勁所在、支撐所在。
文化自覺:挖掘資源探索創新
在《中原經濟區規劃》中,關于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一個引人的關鍵詞就是“創新”,如“構建中原文化創新發展載體”,“創新中原文化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等等。
在承載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原大地,對華夏文明,對中原文化,傳承不輟,創新不止。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以來,河南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碩果累累。
體制一改天地寬。截至目前,全省58家國有文藝院團順利轉企改制,22家國有文藝院團劃轉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春江水暖鴨先知。關于文化體制創新的好處,那些先行先試的文化單位最有體會。寶豐縣演藝集團成立后經濟效益連年翻番,僅去年就收入2億元;河南歌舞演藝集團改制后,活力明顯增強,創造力明顯提高,經營效益大幅度增長,僅去年演出收入就突破1400萬元。“過去是咱上門找人才,現在是人才求上門,這感覺,不一樣!”河南歌舞演藝集團董事長周虹說。
載體一創品牌出。中原擁有豐富的節會資源,如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實力,我們巧妙地將文化與經濟聯姻,創造了嶄新的中原文化品牌。僅2012年,我省就舉辦了第九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鄭州·中國綠博園彩燈藝術節、新春文化廟會、第30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鄭州首屆黃河濕地文化節等一系列影響廣泛、特色突出的節慶活動,為中原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今年10月開幕的中國開封第30屆菊花文化節簽約844.3億元。2012中國濮陽“二月二”龍文化節簽約項目35個,投資總額達344.33億元。這一切再次印證了“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形式一新效益來。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創辦的手機報目前擁有100多萬個訂戶,從2008年起一直在全國省級手機報中名列前茅。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創辦“中國教育出版網”,不僅圓了偏遠地區學生在家聽到中國一流教師講課的夢,也使傳統出版向數字化出版轉型成為現實。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電子書”實現我省電子書出版零的突破,訂單紛至沓來。海燕出版社的數字化兒童圖書已占到該社兒童圖書比例的60%~80%,利潤相當可觀。
模式探索換新顏。我省大膽創新文物保護模式,創造了離開老城建新城的“洛陽模式”,地下封存保護、地上標識展示的“殷墟模式”,以傳統宇宙觀為主線匯聚不同時代、不同類型文物建筑精品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申遺模式”,為全國文物保護工作探索了新路子。今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干事穆尼爾·布什納吉在游歷了這3處世界文化遺產,了解了上述新模式之后,蹺起大拇指連呼“verygood!”
觀念一轉出精品。11月28日,繼舞劇《水月洛神》之后,鄭州歌舞劇院創排的當代舞《我們在黃河岸邊》再次摘得第八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金獎。省劇協副主席陳涌泉說,正是我們深入發掘中原傳統文化資源,運用現代視角進行藝術創新,才創作出了諸如《程嬰救孤》、《清風亭上》、《紅旗渠》等一大批精品劇目。這些藝術精品,根植于中原文化,運用新的藝術手段,適應了當代受眾的審美價值取向,在中原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文化自強:認清前路奮力遠航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被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肩負著中原崛起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文化大發展的道路上,我們依然有著諸多的“文化之困”:
——觀念不新。“不抓經濟不得了,不抓文化咋不了”的觀念依然在少數領導干部的頭腦里徘徊,文化事業“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干起來不要”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譬如,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藝術創作生產、文化遺產保護等缺乏機制保障,人均文化事業費在全國長期排名倒數。
——基礎不厚。文化產業投入少、總量小、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2011年文化產業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只有1.69%。
——人才不豐。在全國文化界有影響的領軍人物少,高端文化人才青黃不接的狀況依然存在。
困惑猶在,但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發展的目標已經確立。
到2015年,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基礎框架基本形成。到那時,中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初具規模;建成開放一批有影響的根親文化展示基地,中原作為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影響更加凸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遍布城鄉,全部實現向社會免費開放;文化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國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初步形成。到2020年,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基本確立。
藍圖恢弘,目標振奮,關鍵在做。
做,就要轉變觀念。七朝古都開封,大手筆投資3.5億元建造水系二期工程,彰顯了“一池宋韻半城水”的水城特色,讓游人體會到“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的神奇。開封市委書記祁金立說,他們的目標是,將文化變風景,將風景變資本,將資本變特色,將特色變實力,從而打造一個宋韻彰顯、親切溫潤、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這是以嶄新觀念實施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程的一個新例證。
做,就要重視人才。9月13日,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館管理署署長桑娜·霍比-尼爾森正式向省文物局遞交了邀請我省在瑞典東方博物館舉行青銅器展覽的意向書。這是她今年被聘為我省文物局文化遺產保護顧問后,向世界推介河南文化的一次積極嘗試。與桑娜一樣被成功“引進”的還有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處的穆尼爾·布什納吉,他們都是被河南“引智工程”吸引來的。據了解,2011年,“引智工程”為我省引進國外技術、管理人才項目247項,聘請外國專家1426人次。
做,就要加大投入。“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納入“十項民生工程”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累計投入1.43億元,解決了我省270余萬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的問題。“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重點解決38711個20戶以下已通電廣播電視“盲村”和6492戶國有林區、林場盲區的廣播電視覆蓋問題,實現由“村村通”到“戶戶通”。
做,就要落實政策。要進一步研究制定促進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投融資體制,營造政府有效引導、金融資本積極投入、社會資本踴躍參與的多元化投入環境,鼓勵相關金融機構加大對涉及華夏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采取獎勵、貼息、補助等方式,鼓勵、帶動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保障非公有制文化企業與國有文化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做,就要務實重干。近日,在冰封雪飄的中原大地,隨處可見熱火朝天的文化建設場面。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河南基地)、大河印刷產業園、華夏文明全媒體出版工程、河南出版產業基地三期工程、中原影視基地、省直文藝院團劇場建設等一批項目紛紛上馬;鄭州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二期工程、投資120億元的開封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總投資3800多萬元的中國平樂農民牡丹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而投資數十億元的中國動漫之都洛陽產業園,正進入攻堅階段。
照耀了華夏兒女五千年的文化之光,必將照亮中原崛起的天空。這束光,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助力;這束光,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指路;這束光,溫暖億萬中原兒女的心靈。是的,中原文化將以更加令人鼓舞的趨勢、態勢、氣勢,作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板塊,撐起中原崛起的新高地!(原標題:高揚傳承創新之帆)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時間: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