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臨灃寨紅墻環繞的明清古堡,還是丁李灣村八百年歷史的排樓,村落里的古建筑很多都面臨損毀坍塌的危險。保護資金匱乏成為普遍的難題。
圖為陜縣地坑院內歡鬧的人群,民風民俗在這里得到了傳承,老村“活”了起來。
一些古村落承載著文化血脈和歷史榮耀。村落里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需要傳承,很多有價值的民俗文化和傳統技藝面臨消失。
先保留修繕,然后旅游開發,古村落保護似乎都邁向了同一個目標,但低層次開發很難得到回報,甚至會把古村落弄得面目全非。
古村不能變成只見物不見人的空巢。必須在保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傳統村落“活”起來,讓村民在延續傳統的同時有尊嚴地生活。
待修的古建筑
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古村落幾乎面臨同樣的問題:古建筑損毀嚴重、缺乏維修資金、村民改善住房需求與古村保護的矛盾。
在新縣丁李灣村,記者看到,許多老房子年久失修,有的已經形成較大的裂縫,有的整個墻面發生傾斜。丁李灣保存最好、也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緊鄰望月塘前面的一排建筑,數棟建筑連成一體,蔚為壯觀,但一些建筑墻面發生裂縫,有的外墻整體向內傾斜,面臨倒塌的危險。“如果不及時對這些墻體加固、修補,不知哪一天就毀掉了。”丁李灣村委副主任李登由說,這些連片的建筑,一旦損失一段墻體,就會危及其他房子的穩固。
此前,丁李灣村的很多古建筑已經消失了。一部分是因為年久失修,自然倒塌;另一部分是因為要擴建新房子,人為地將老宅子拆掉。村里一些新蓋的樓房緊挨著原汁原味的老宅子,顯得極不協調。
據村里相傳的記憶,丁李灣的主體古建筑共十三層進落,現在僅存兩進院落,而且沒有了院子,各個建筑之間的青石板路已經破碎,失去了往日的古樸風采。
李登由說,古建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修繕。在尚存的房子里,都住著丁李灣的村民,修繕這些古建筑,需要修舊如舊,比如古磚、古瓦,都需要特別訂制,或從別處購買老房子拆掉時留下的磚瓦。
去年,新縣有關部門撥款對一些古建筑的門頭進行修繕,每個門頭的經費為5000元。修繕之后,這些門頭暫時得到鞏固。但李登由說,對整體建筑而言,修個門頭只能是杯水車薪。
丁李灣還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滿足村民的住房需求。村民李先海今年60多歲,三代同堂近10口人,老房子的空間已經不能滿足安居。李先海認為,如果將老宅子拆掉,在上面翻蓋三層樓的新居,居住緊張問題就能解決。“但這是不可能的,這個老房子保存到現在,非常不容易,也非常珍貴,就算國家不保護,我們這些子孫后代也不忍心拆除。”李先海說,如果不拆除,一大家人擠在一起很不方便。
丁李灣村面臨的狀況,在其他一些古村子里也普遍存在。記者在郟縣渣元村看到,村子里有清代的老建筑甚至已經沒有人居住,荒草雜生,破敗得更快。
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古村落幾乎面臨同樣的問題:古建筑自然損毀嚴重、人為損壞以及村民改善住房需求與古村保護的矛盾。
資金匱乏,是古村老建筑保護的最大瓶頸。這些古村大都處于經濟不太發達的偏僻區,自身根本無力修繕保護。郟縣的臨灃寨村從2001年開始進入保護階段,歷經10余年也沒有建成計劃中的旅游景區標準,臨灃寨保護辦公室主任尹亮亮認為主要是缺資金。“這十來年,上級政府也撥付了一些專項資金,縣鄉政府也投入了不少,合計1000多萬元,但缺口仍然很大。”他說,古建筑的保護修繕很費錢,而且短期內還看不到效益。
光山縣東岳村挖掘寺廟文化
傳統技藝留與失
生產、生活習俗等文化傳統才是一個村落的靈魂,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活態傳承。但現在,那些老的技藝要么被工業化生產替代,要么因為工作辛苦報酬低而被放棄。
在丁李灣村的一個小街上,李登義和李登仿弟兄倆已經60多歲,他們仍堅守著祖傳的生計手藝:殺豬和炸油條。兩個人的鋪子緊挨在一起。李登義和老伴每天早上六點鐘就起床,油條炸得焦黃,和著木柴燃燒的香味,整個村子都聞得到。李登仿的農家豬肉鋪子也不乏買家。李登義和李登仿都有幾個孩子,各自成家立業,沒有一個人愿意繼承這些老手藝。“孩子們覺得這活兒太苦,而且賺不了什么錢,寧可到外面的大城市打工”。
離丁李灣五公里外的八里畈鎮上,尚存一個傳統的技藝:手工掛面。60多歲的姜師傅在街上支起木架,每天做30多斤的手工掛面,整個過程包含了和面、盤條、用竹子纏、拉絲、彎曲、切割,包裝等多道工序。“這是一項費工夫的活,很辛苦。”姜師傅說,年青一代沒有人愿意去做,所剩技師也不多了。
不過,八里畈鎮的一個年輕人很看好這項傳統技藝。這個叫付斌城的小伙子,之前在日本打工三年,回鄉后立志做傳統的東西,決定將手工掛面傳承下去。他投資工廠聘請了三個師傅按照傳統的工藝制作掛面。但因價格高于市場上的普通機制掛面,實際銷售情況并不理想。付斌城擔心,長期下去就無法支付師傅們理想的工資,師傅就可能離開。“傳統的技藝,能夠一代代傳承下去,真的很難。”付斌城說。
傳統村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中原大地眾多具有悠久歷史的村落里,獨具特色的手工制品很多,但能傳承下來的并不多。一部分是被工業化生產所替代,一部分則是因為工作辛苦報酬低而放棄。
市場化,應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一個路子。這些老村落里至今仍保存的那些傳統文化,往往是在市場化運作的狀態下而得以保存,否則,就難以為繼。
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至今仍保留著多種戲班。村內現有花鼓戲班2個,皮影戲班3個,地燈戲班6個,慶典樂隊3個,大鼓曲藝隊1個;獅舞、龍舞、旱船舞、竹馬舞、旱車舞、犟驢子、花挑舞等民間花會表演隊13個。東岳村黨支部書記楊常家說,村子里的文化隊伍,經常出現在慶典、比賽、晚會等表演現場,既走向市場又賺了錢。
東岳村民間藝人管榮啟的兒子管磊在外創業有成后,支持其父組織花鼓戲班和慶典樂隊長年營業性演出,2006年秋,管磊投入20萬元,購置管弦樂器、打擊樂器和服裝,配備了演出運輸車等,并在光山城租賃門面房辦公,聯系縣內外演出業務。
“通過這些商演模式,東岳村的一些傳統戲曲得以傳承。”楊常家說。
古村的“旅游夢”
古堡、地坑院、石頭村,古村落雖然各有特色,但走旅游開發之路并不容易。畢竟,與遍地開花的名勝景觀相比,一村之景稍遜一籌。
談到古村落,保護、開發、旅游這些詞,從專家學者到當地政府,甚至是村落的負責人,都無一不提到它們。有一個深入人心的共識是: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最終要依靠市場化,“自己養活自己”,前期投入進行修繕、保護,之后靠旅游收入維持運營。
其實,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放眼全國,這次評選上榜的中國傳統古村落,多達648個。應該說,名單上的這些村子,都可能要走同一條路子,來達到保護和發展的目的。
羅山縣何家沖村是這次入選的“中國傳統村落”之一。這個村子有3個全國文保單位,還被定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之前,該村依靠門票收入,后來國家要求紅色景點免費開放。現在,農家樂是唯一的旅游收入。
但是,僅依靠農家樂顯然難以將村落傳統發揚光大。據羅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邱春梅介紹,政府打算通過組織系列活動繼續打響旅游品牌的同時,著手將紅色經典旅游、鄉村文化游和拓展培訓經濟融合起來,開發新的市場。
與當地政府的大力推介相比,游客們有更多的選擇。“何家沖可以去看看,不過沒有附近的靈山好看。”12月22日,羅山縣城的一個出租車師傅告訴記者,何家沖畢竟是一個村子,景色單一,靈山旅游區的東西更豐富。一個與記者拼車的當地女孩說,她和同學去過何家沖,“但只是在外面轉轉看,沒有進去。”似乎,村子本身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交通不便也幾乎是古村共同的問題。何家沖村距離羅山縣城70余里,沒有直達村子的公共汽車。新縣的丁李灣村,距離縣城更遠,搭乘私營面包車只能到達鎮上,之后還有10里的山間公路。這些地方,公共交通工具在冬季下午4點之后,基本已停止營運。
在一些已經打出名氣的古村,比如陜縣廟上村地坑院,內鄉縣石頭村、郟縣臨灃寨,旅游收入也還談不上,大都只有一些背包客和攝影愛好者來訪。就是在古建筑大面積保存、文化古跡更完好的地方,比如淅川縣荊紫關鎮明清一條街、社旗縣賒店古鎮,因為旅游產品單一,門票收入也少得可憐。
從旅游吸引力來說,與中國遍地開花的自然景觀、厚重的文化景觀相比,一村之景還是單調了點。
而且,傳統村落的旅游經濟開發模式還存在不少爭議。“一些被當做旅游開發項目保留下來的村子,不少已被弄得面目全非。一個村落進入旅游開發程序后,不可避免要按照商業規律來進行改造,這就極有可能導致文化被肢解。在這些村落里,不少房子是空的,沒有了血肉和靈魂,只是一個旅游區,而不是一個生命。”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對此大聲疾呼。
衛輝小店河村的老宅獨具特色
讓村落“活”起來
“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一個系統文化工程,有效保護必須在保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傳統村落“活”起來。不能把古村變成只見物不見人的“文化空巢”。
衛輝市獅豹頭鄉小店河村是太行山中的典型的古寨堡,寨內現存十座老院落。小店河也入選了此次首批“中國傳統村落”。但之前,小店河村人已離開了古寨堡,住戶從幾十戶變成十來戶。村民們在古寨堡對面,又建起新村,古民居里剩下的都是老人。
“古村落不只是老建筑”,在2012年6月5日中國民協召開的“中國北方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論壇”上,專家就提出,傳統村落保護是一個歷史性的文化工程,必須在保得住的同時,也要讓傳統村落“活”起來。真正的保護要尊重古村落的文化空間,保持古村的生活氣息,讓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里得到融合與統一。
記者采訪中看到的現實是,那些位置偏僻的古村因為長久失修,只剩下老年人在留守,走進村莊顯得冷冷清清。相反,那些一直商貿發達的地方,古村反而熱鬧非凡,傳統與現代在這里融合。
郟縣冢頭鎮西寨村也入選了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走在西寨村的古街道上,飛檐斗拱、青磚黛瓦的古建筑撲面而來,汽車喇叭聲、商店的音響聲熱鬧非凡,臨街的老商鋪里出售著各種現代化物品。
西寨村穿村而過的藍河上有座建于明朝的七孔紅石橋,石橋高大宏敞,雕刻精致。雖歷經風雨,但車輛行人仍來往穿梭。
村頭東大街上還有一口古老轆轤井,村民仍可汲水。走在街上,兩家古色古香的香油坊隔路而望,記者去時正逢午后,三三兩兩的村民帶著花生、芝麻前來榨油,門口的炒鍋升起屢屢炊煙,一會兒工夫,一壺濃濃的香油就出籠了,村民在作坊前悠閑地等待,讓人頓生時光倒流之感。
“西寨村一直就是這樣,古樸又現代,過去商貿發達,過往旅客很多,現在飲食業在附近還是很有名。”鎮里的負責人說,郟縣饸饹面相傳就出自西寨村,如今的燒羊肉、燴饃、老湯燒雞、茶水遠近聞名,許昌、平頂山等地經常有人專門來品嘗。他們還正在整合開發冢頭鎮歷史文化資源,計劃舉辦冢頭茶食文化節。
村民生活在這些村落里,他們以生活的方式工作著,保護著歷史的遺產,延續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似乎,這才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古村保護迎利好
“保護傳統村落比保護萬里長城還要偉大。”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強調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性,他說,“萬里長城是一條線,古村落遍布中國。”
據住建部村鎮建設司負責“中國傳統村落”評定工作的鞠宇平介紹,將出臺一個對入選傳統村落進行保護、支持發展的政策,目的是為了鼓勵各地對有特色的村落進行更好保護。
記者了解到,國家將對各級傳統村落編制保護發展規劃。確定保護對象及其保護措施,劃定保護范圍和控制區。和以往相比,還有一些更具體的規定。
禁止破壞:不改變傳統建筑形式,對確定保護的瀕危建筑物、構筑物應及時搶救修繕,對于影響傳統村落整體風貌的建筑應予以整治。禁止各類破壞活動和行為,已構成破壞的,應予以恢復。
項目優先:優先安排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村莊整治等建設項目要向傳統村落傾斜。
不能遷并老村:各級傳統村落應設置保護標志,建立保護檔案,未經批準不得對傳統村落進行遷并。
瀕危警示:對在開發活動過程中造成傳統建筑、選址和格局、歷史風貌破壞性影響的,發出瀕危警示,并取消名錄認定和項目支持。
事實上,在住建部公布政策前,各地對古村落已進行了有意識地保護,有些還制定了相關的保護規劃,但真正要落實這些規劃卻很難。
如郟縣臨灃寨村已經編制完成了《郟縣堂街鎮臨灃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光山縣在數年前也已經制定《文殊鄉東岳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但要完成這些規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老建筑可能等不到保護就消失了。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是一項浩大工程,由于古建筑年代久遠、長期風吹日曬很容易損毀,加之現在群眾建新房的需求又很強烈,古村保護實際上已經是在和“推土機”賽跑。(策劃肖建中 統籌史家軒 李衛華 李東紅 采寫楊萬東 陳輝 編輯樊霞)(原標題:走進中原古村落)
來源:河南日報 時間: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