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南宋末年,士大夫王伯大撰《四留銘》,“留余”思想開始廣為流傳。《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把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華夏歷史文明如何傳承、如何創新?留余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化實踐中如何發揮巨大作用?
鞏義市康百萬莊園中的“留余匾”
1月5日,首屆留余文化論壇在鄭州開幕,數十名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論留余文化。本次文化論壇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河南省留余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主題是傳統與現代——留余文化傳承和研究。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社長朱夏炎,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趙鐵軍等出席論壇并致辭。
據了解,今后,留余文化論壇將每兩年舉辦一次,屆時將分別在蘇州、梅州等歷史文化名城舉辦。
“留余”是道與術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社長朱夏炎
“古往今來,歷史與現實在中原大地激蕩交融,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文化瑰寶。河南猶如一條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廊,一幅浩如煙海的文化長卷……”朱夏炎以詩意的語言致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當今世界,文化已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說,文化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發展之根;文化是民族之魂、人類之魂、發展之魂;文化是時代進步的推動力、凝聚力和提升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原經濟區的宏大建設中,已明確把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所有這些都給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好時機。乘文化改革的東風,順文化強省的大勢,留余論壇應運而生,恰逢其時。
他認為,已故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對留余文化“一生猶欠詩書債,萬事終須留有余”的評價,道出“留余”二字的深長意蘊。
留余文化不僅是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修齊治平的道德遵循,更是中華文化在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的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的思想財富。它蘊含“全面、協調、可持續”之意,是道與術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凝聚著深刻的思想智慧。
當前,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非常突出。面對種種矛盾和問題,我們倍感“留余”二字深刻鮮明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留余”,就要實現一定程度的利益均衡,要正常謀利,謀正當利,取之有度,適可而止。“留余”思想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鑄我們的文化價值、構建全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園有重要意義。
不能竭澤而漁,不能殺雞取卵
河南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婁源功
河南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婁源功認為,傳統的留余思想和現代的可持續發展觀表意相近。前者主要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如何將資源還朝廷、還百姓、還子孫;后者則指既不影響當代人需求,也不影響未來子孫發展。留余思想對現代的借鑒意義在于,要留余,不能竭澤而漁,不能殺雞取卵,不能不顧一切無窮地發展。
人生不該風景占盡
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程鶴麟
婁源功感想談完,資深電視人程鶴麟先生作主題演講。
作為資深電視人的他,演講別出心裁——先在電子屏幕上展示出仰韶文化的代表作“鸛魚石斧圖”。
“你看,這只捕魚的鸛鳥,叼著一只魚,卻沒有完全吞到嘴里,你看這表情,點到為止,這是鸛鳥的留余思想。”
“點到為止、嫻靜、留余,反義詞就是高調、張揚、飛揚跋扈、惟我獨尊。”程鶴麟的觀點很犀利,“古今中外都有一種人,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他們的邏輯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世界上一切的矛盾、紛爭、戰爭都源自這樣的邏輯。”
程鶴麟說,歷史上反復不斷上演一種現象——一個人犯罪了,他就一無是處,什么都是錯的,明明沒錯的也錯。一個人當大官了,尤其是當了一把手,他就完美得不得了,跟圣人一樣。“留余正是與這種邏輯相反,香港電影演員梁家輝曾說‘人生最不該有風景占盡的念頭’。”
程鶴麟說,王小波認為《洛基》那部電影,假如只拍一集,會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和回憶,可一集集拍下去,除了揍人和挨揍,一點別的都沒有了。“這就是不知道留余,需要到河南留余文化論壇來學習學習!”
大家意猶未盡時,他突然結束了自己的演講,說,為了給大家留下更多的時間,我演講到此為止,這也是“留余”。
留余是文化崛起的利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瓊恩
“主辦方知會我,可以講到十二點半,你說我講到十二點半,大家肚子空空,那我不是沒有留余嗎?我就講到十二點十五分吧!”曾執教于臺灣政治大學、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的吳瓊恩是最后一位登臺演講的專家,他的開場白就很“留余”。
吳瓊恩認為,中國文化要崛起,留余哲學思想非常重要,“我們中國文化要崛起,拿什么東西讓西方人服氣?留余這個哲學思想就非常重要。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西方人的理論思想是直線的,我們中國人是曲線的思考,會轉彎的,這就叫留有余,我們中國人對自己的文明文化一定要有信心,千萬不要學了人家以后,忘了自己的高明。我們將來的社會科學怎么發展?一定要從自己傳統文化的根源中來創造我們的理論。今天我們找出路,都要回到我們的文化源頭,還本開新。”
第一次耕耘便看見了豐收的景象
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趙鐵軍
詩意開場、詩意結束,河南日報社總編輯趙鐵軍在論壇最后做總結發言:“今天是農歷的小寒,應該說是一年中間最冷的日子,室外是天寒地凍,室內卻是溫暖如春。我們在這里共同地沐浴著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陽光,享受著精神的盛宴、文化的盛宴,如沐春風。”
趙鐵軍說,首屆留余文化論壇穿越了歷史和現實,構建了傳承與創新,“開門見喜,第一次耕耘便看見了豐收的景象。我們將會認真地整理、收集、歸納這次論壇的演講材料,努力地使之發酵、流傳和光大。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在接下來的留余文化論壇中,各位專家學者、朋友能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留余文化促進會一起,為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原標題:首屆留余文化論壇在鄭州開幕 將兩年一屆)
來源:大河報 時間:201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