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代生活已經力不從心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文峰指出,中國戲曲在發展中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特征,表演藝術家通過生活體驗和觀察,根據戲劇美學特征創造的豐富的程式,成為戲曲藝術的重要標志。
中國戲曲的多數劇種是在農耕時代產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農耕生活的基礎上提煉的,并反映其時的生活和審美趣味。但20世紀后中國進入工業化、信息化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于是程式在反映現實生活和塑造當代人物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創造能夠反映新的生活內容的表演程式,這是戲曲現代化的核心問題和理論問題,更是一個藝術實踐的問題。”他說。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周育德舉例說,過去生活中是兩扇門,門上有門閂;但現在生活中都是一扇門,門上有旋轉式把手,里面有帶彈簧的撞鎖,此外還有旋轉門、自動門。因此傳統的開門動作程式在當下就無法完全表達開門的意思。“如果我們以開彈簧鎖為例,提煉設計出一個小程式,這樣的創新是有生活的。”他說。
有所為有所不為
然而當代生活真的產生新的程式嗎?不少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麻國鈞指出,戲曲的程式不可再生,程式化的藝術是屬于古典戲劇的范疇,想把現代生活所有的東西完全程式化,是不可能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說,農耕時代,織布、插秧、割麥、挑擔、策馬、推板車、行船等大部分生活內容都是靠四肢,比較容易進行藝術化提煉,但是航天、打電話、打電腦等現代生活內容很難編成舞蹈。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吳乾昊舉例說,目前戲曲表現戰爭用沖鋒槍,這是有問題的,明明可以開火卻非要當刀劍用,觀眾會以為是卡殼或子彈出問題了,而根本不見人的現代化戰爭根本無法表現。
“程式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他說,生活發展太快,用指紋、刷臉開門這些內容根本無法表演。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巴圖也舉例說,根據以鞭代馬、以槳代船的規律,有人曾經拿車龍頭表現自行車,后來有人扔掉龍頭空手做,但是仍然沒能作為程式被普遍使用。
他說,古代社會仍然是戲曲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觀眾喜歡在舞臺上看“非常態的人”,因此要跳出現實生活,去古代生活中尋求戲曲程式的創新。。
“洋車舞”的啟示
在研討會前一天的首屆中國戲曲表演程式創編大賽頒獎晚會上,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教授陳霖蒼表演了京劇《駱駝祥子》中的“洋車舞”, 把一輛真的洋車搬上了舞臺。然而這究竟是否能作為一個新的程式,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焦點。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原院長譚靜波認為,“洋車舞”化用了京劇傳統的踢腿等武生程式,把祥子和車的情感表現得很到位,就是一種新的程式。
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張偉品則認為,洋車過于具象,有悖京劇虛擬性理念,雖然放在《駱駝祥子》中很合適,但不具普遍性,因此不能成為新的程式。
麻國鈞也認為,“洋車舞”只是出色地利用洋車塑造了人物,但不具備程式作為“中介”的根本屬性,不可抽離,不能作為一個程式讓所有演員學習。
吳乾昊表示,“洋車舞”雖然有悖京劇理念,不具普遍性,但它對新編劇非常合適,實現了人物合一的美學原則,表現了祥子對車的深厚感情,某種程度比以車杠代車更傳神。
他說,戲曲是“有規則的自由行動”,為了表現現實生活,編創表演程式時靈活性比規律性要更重要,更多應該為某個地點、人物、性格創編,先不要提更高目標,能不能上升到表演程式,需要時間的檢驗。(原標題:巨變的當代生活下,傳統戲曲何去何從?)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時間: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