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誕辰1300周年。杜甫出生在河南,他有著詩圣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光環。作為河南歷史名人資源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杜甫”這張文化名片一直期待大放異彩。今天,在杜甫誕生1300周年這一百年難遇的契機到來時,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紀念這位文化圣人?
百年一遇 要隆重紀念杜甫
今年適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我們要紀念、要施禮,該以怎樣的心態?
一千三百年后,唐代大詩人杜甫仍然活著。
最近,在他的出生地河南,在他游歷、生活過的四川、甘肅、湖南等地,都在準備一系列的紀念活動,甚至遠在俄羅斯、韓國,也舉辦了杜甫的紀念會。
“杜甫在詩歌史上的成就和他追求的人生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極致。他不僅是中國的詩圣,在世界上也具有崇高的地位。”河南省文史館館員、學者李鐵城說,河南作為詩圣故里,應該借機大力宣傳、紀念杜甫。
李鐵城的新作《杜甫詩傳》剛出版,他說今年適逢杜甫誕辰1300周年,機遇難得,他以詩人的名義用詩為杜甫立傳。
談到杜甫,河南省杜甫研究會會長閻國祥有不同的感受:“杜甫詩歌體現的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他是一個需要隆重紀念的文化圣人。”
杜甫研究會已經張羅了一系列有關杜甫誕辰1300周年的活動,有紀錄片《杜甫》,有《俱歡顏》系列圖書,有《杜甫印譜》這樣的文化產品,甚至還策劃了大唐詩歌歌舞大賽。
五一節前后,該研究會秘書長張明超一直在北京,他和央視簽訂了共同拍攝紀錄片《杜甫》的協議。“用紀錄片的形式再現杜甫光輝的一生,這還是第一次。”張明超說,杜甫一生去過很多地方,他們聯系拍攝時都很積極,由此可見杜甫的影響力。
此前,河南詩歌界已經開始了紀念杜甫的相關活動。3月30日,“詩圣杯”紀念杜甫誕生1300周年海內外詩詞大賽舉辦新聞發布會,這是近年我國詩詞界少有的高規格大賽。2月,河南省詩歌學會還舉行了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音樂詩會。
1300年前,杜甫生于河南鞏縣。如今的鞏義人對杜甫并沒有忘記,4月18日,新建的杜甫故里景區開館迎賓,館長孫角生此后一直忙著接待各路參觀者。對這個耗資1.5億、按照4A級標準打造的文化旅游景區,鞏義市上下充滿了期待,希望以此為起點,重新奪回“杜甫”這張名片的主導權。
無論是圖書、詩會、電視片還是建景區,這些活動,都只能算是紀念活動的“插曲”。采訪中,專家們談到,杜甫誕辰1300周年是個百年難遇的機會,應該隆重紀念,規格要高、內涵要深。李鐵城說:“杜甫傳承的不僅是詩歌文化,更有精神價值,這一點在當下意義尤為重要。”
杜甫不僅是詩圣,還有世界文化名人的榮耀,影響力大。張明超認為,河南作為杜甫誕生地,在這個難得的年份,完全可以搞個“杜甫年”:在一年的時間里,開展一系列的文化紀念活動,讓詩圣在這一年里“活起來”。他說:“我們籌辦了杜甫誕辰1300周年紀念大會、杜甫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兩場活動,需要得到社會各界支持。”
憂國愛民 傳承杜甫精神
今天我們在談論紀念杜甫,我們仰慕他,仰慕的目標是什么?
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代表了律詩的最高藝術成就。他流傳下來的詩歌有1500多首,其中一些膾炙人口,著名的如《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和“三別”等。
今天,我們紀念杜甫,不僅僅是被其高超的詩歌藝術所折服,更多的是欽佩他堅強而獨立的人格魅力,他如大地般遼闊、沉厚的聲音一直在國人心中回響。他的為文、為人,都是后世永遠學習的典范與榜樣。
今年清明節,河南詩歌學會會長、詩人馬新朝獨自來到鞏義杜甫墓,含淚寫下了一篇祭文。他說,杜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懸在中華民族上空的一道精神光芒,朗照后人。他是一位世界級的文化巨人,已經成為我們古老傳統的一部分。每一個中國人,不管你寫詩不寫詩,血管里都有著杜甫的影子。
撰寫過《詩圣杜甫之碑》、《杜少陵先生贊碑》的詩人李鐵城說,杜甫具有強烈的儒士精神,“愛國愛家,心系蒼生”,他的操守和胸懷是整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李鐵城在《杜少陵先生贊碑》中寫道:“茅屋殘破心憂天下,衣食不繼未忘君國。詩人至公而廣仁博愛,憂國愛民,為千秋萬代為士者范。”
杜甫一生窮愁困厄,無權無錢無房,有時甚至無食。李鐵城說,杜甫雖然潦倒,但始終都在為普通老百姓說話,這種情懷正是杜甫感人之處,“窮不泯濟世之志,貧猶懷憫人之心”。
今天,我們紀念杜甫、傳承杜甫精神,也正是學習杜甫那種憂國憂民的境界為官,執政為民;為人,推己及人;為文,根植大地。
在這些專家們看來,杜甫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杜甫的精神價值怎么估價都不過分。當網絡上流行起“杜甫很忙”時,堅決捍衛詩圣形象的河南文化人坐不住了。馬新朝撰文疾呼,決不允許詆毀杜甫形象,“沒有聽說過英國人惡搞莎士比亞、俄羅斯人惡搞普希金。當你在戲謔杜甫的同時,自己就變矮了”。
李鐵城說,杜甫如同蒼老的父親,“我們不能拿著自己父輩的照片胡亂涂抹”。
直到今天,杜甫仍然是中國文化人的楷模,杜甫不僅屬于他所生活的時代,還屬于所有的時代。河南省杜甫研究會會長閻國祥講了這樣一個細節:他們在出版杜甫紀念圖書時,請文化名人范曾題寫封面書名,范曾答應了,但要求把題字用在扉頁上,這一舉動體現了當代文化人對先賢的一種敬畏和尊重。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一生在用詩歌為民請命,今天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重讀杜詩,重新回顧杜甫苦難的一生,對每個人都是一次精神洗禮。紀念杜甫,也向所有的當代寫作者提出嚴峻和迫切的問題,站在大地上,站在人民中間,你為何而寫?為誰而寫?
詩圣文化 一張厚重的名片
“杜甫”是一種精神,也是一個文化品牌,我們要發揚光大,著力點在哪里?
詩圣這個文化品牌是河南的名片之一,但長期以來,杜甫故里一直處于待開發中。幾乎每次談到河南文化產業,杜甫故里被要被“點名”。河南省杜甫研究會主席閻國祥不無遺憾地說,我們對杜甫的研究多在學術圈子里進行,對杜甫詩歌和精神的普及、宣傳不夠,“杜甫故里”這張名片遠遠沒有外省打得響搽得亮。
該研究會秘書長張明超介紹,2010年籌辦杜甫研究會時,他們摸底調查發現,河南有5萬人在對杜甫作研究,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一直沒有形成合力,沒有宣傳、推廣的載體,以致讓人誤解我們對杜甫不重視。”張明超說,“杜甫誕辰1300周年是個契機,今年要集中推出一批杜甫文化研究成果。”
對杜甫的紀念形式很多,既可以用傳統的詩書畫寄托,也可以用現代藝術表達。學者李鐵城說,豫劇、電影都可以表現。河南省杜甫研究會策劃的主題就更多了,圖書、紀錄片、印譜、郵票,他們還謀劃了杜甫文化創意產業園,產業園內包括了碑林、博物院等諸多內容。
談到杜甫文化品牌,不能不提成都杜甫草堂。經過一千多年的歲月洗禮,杜甫草堂從幾間茅屋擴充成今天二百多畝的規模。她也早已超越了詩人故居的意義本身,成為中國文人共有的精神家園。
如今的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還是4A級旅游景區,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所所長張新斌對河南歷史名人資源做過長期研究,他說,杜甫作為河南重要的歷史名人資源,應該高水平規劃,把文化、教育、旅游融為一體,把鞏義的杜甫故里乃至鞏義市打造成杜甫文化尋根地。“杜甫傳承的人文精神、人文氣質是非常重要的,要貫穿其中。”
張新斌說,杜甫不應該僅僅在書本里、在博物館里,他可以充滿現代特征。4月開館的鞏義杜甫故里景區包括了觀光旅游、朝拜紀念、文化體驗等功能,其中詩歌展區就采用了多媒體手段解讀杜甫詩歌名篇,頗受年輕游客好評。
對杜甫、杜詩精于研究的李鐵城說,杜甫誕辰1300周年,對河南打響杜甫品牌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要用責無旁貸的緊迫感去做。但他提醒說,杜甫紀念活動不能充滿功利和商業性,一定要增加歷史厚重感,要更加有文化含量,讓杜甫精神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12
鞏義杜甫故里4月開館,當地希望以此打響杜甫文化品牌。而之前,成都杜甫草堂早已經成了當地的文化符號。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