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晚,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省豫劇三團聯合打造的大型原創豫劇《劉青霞》結束了在開封的封閉排練及演出回到鄭州,在河南藝術中心為省會觀眾進行首場演出。
豫劇《劉青霞》以辛亥革命為背景,以劉青霞的革命經歷與家庭生活兩條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成功塑造了一個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的巾幗英雄形象。魯迅贊她“才貌雙全”,孫中山曾親筆為她題寫“天下為公”和“巾幗英雄”八個大字。老百姓則把她比作秋瑾,故有“南秋瑾,北青霞”之說。劇中女主角劉青霞由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省豫劇三團團長汪荃珍扮演。
演出在悲壯的《滿江紅》序曲中開始,青霞父、清朝兩廣總督馬丕瑤對“從芯里壞”的清政府的絕望、青霞新婚途中收仁人志士遺孤為養子的義舉、洞房對吸大煙丈夫的失望、因“樂善好施”被皇上封為“一品夫人”的淡然、大旱之年對清政府“民怨如雷”的吶喊、夫死后對族親和官府雙重碾壓的憤怒、同盟會革命黨人章鐘端引領青霞走出陰霾投向革命的歡愉、初嘗愛情甜美卻被清政府奪取愛侶生命的悲愴……一場場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淚下,觀眾席上陣陣掌聲,聲聲唏噓。悲壯的《滿江紅》樂曲再度響起,139分鐘的演出結束。
中國戲曲學會會長薛若琳評價該劇以波瀾壯闊的戲劇沖突吸引觀眾,以大段心靈獨白的唱段讓觀眾入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作曲是一臺戲成敗的關鍵,《劉青霞》一劇成功的作曲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本劇作曲朱超倫稱《滿江紅》樂曲的運用更能烘托劇中愛國志士捐錢捐軀救國救民壯舉的氣氛,全劇音樂還是豫劇唱腔,豫劇的“魂”沒丟。
“豫劇三團一向以演現代戲為主,而《劉青霞》一劇是清戲,這就要求我們演員的唱念做打都要有傳統戲的功底,而又不能照搬傳統戲的招式。這是個難點,因為我們沒有前人可學,這就需要我們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最佳結合點,需要我們每個演員都是一個創造者、創新者。”扮演男一號章鐘端的國家一級演員盛洪林告訴記者。
據介紹,作為2012年省委宣傳部和省文化廳確定的重點劇目,《劉青霞》匯聚了國內一流的主創人員。該劇由著名編劇張芳歷時兩年、先后15次修改完成劇本創作,由連續6次榮獲國家級大獎的總導演謝平安親執導筒;作曲朱超倫、湯其河、尹可富,指揮、配器李宏權、張新民,舞美設計王千桂、燈管設計邢欣、服裝設計王玲等均為業內棟梁。
演出結束后,河南省文化廳廳長楊麗萍、副廳長董文建、郭書城等上臺祝賀演出成功并與演職員合影。
據悉,該劇將于19日晚再演一場。(原標題:河南“秋瑾”登上豫劇舞臺 《劉青霞》鄭州演出成功)
來源:河南文化網 時間:2012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