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珍品曾作為國禮贈給多位世界政要和知名人士,也曾被英國珍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收藏。
上海世博會期間,“中華尊”、“和諧尊”、“全球福”等7個品種共計100件汝瓷公務禮品作為國禮,贈送參加世博會的外國政要、國際友人和嘉賓。
大到國家的禮器相贈,小到朋友間的茶具往來,一個個無可爭辯的成功事例證明,汝瓷正重鑄輝煌。
8月6日,記者探訪汝州兩位國家級陶瓷工藝大師朱文立、李廷懷,探訪汝瓷重鑄輝煌的密碼。
宋代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其中以汝窯為首。汝瓷采用“供御”的方式供北宋帝王使用,其中挑選出來的珍品,被稱為“汝官瓷”。隨著北宋的滅亡,珍貴的汝瓷尤其是“汝官瓷”工藝也自此失傳。
清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下令景德鎮仿制汝瓷,未能成功。汝瓷燒制工藝的缺失,也因此成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千古之謎。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代汝瓷藝人的不懈努力,終使汝瓷“豆綠、天藍、月白、天青”等釉色得以全面恢復和發展。但汝瓷曾一度“養在深閨無人識”。
近年來,汝州市采取多項措施發展汝瓷產業,宣傳汝瓷文化,提高汝瓷知名度;眾多汝瓷生產研究工作者潛心創新工藝,不斷推出新品,這一切共同成就了汝瓷的重鑄輝煌。
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汝州每年投入科研經費300萬元,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汝瓷生產研究工作者,扶持汝瓷企業發展壯大。同時,投資500多萬元,修建了汝瓷博物館,保護開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張公巷窯址、文廟窯址;以汝瓷博物館為主陣地,成立汝瓷研究所,每年定期開辦一次從業技術培訓班,先后培訓技術人員2000余人。
在制度上予以保護。為避免出現企業無序競爭,影響汝瓷信譽現象,汝州組織編寫了汝瓷地理標志產品的國家標準,使汝瓷的評審和生產有一個更為科學、合理、統一的標準,確保了汝瓷產業的健康發展。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2010年9月,汝州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汝瓷文化節,其間,舉辦了18種汝官瓷仿制品展覽等主題活動,為汝瓷文化的發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
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汝瓷產業成為汝州新優勢產業和主要文化支柱產業。全市現有汝瓷生產、研發單位50余家,年產汝瓷200余萬件,產值2億元。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談及這些成就,朱文立、李廷懷二位大師有些“不太在意”,他們期待,汝瓷——這一華夏陶瓷的瑰寶能夠“沖”得更遠,“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