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青年豫劇團在陜西省子洲縣瓜園則灣鄉演出(8月25日攝)
河南濮陽青年豫劇團在陜西省子洲縣瓜園則灣鄉演出,一名演員在后臺化妝(8月25日攝)
蘭少輝(左)和妻子翟愛菊準備登臺,他們的小孫女蘭卓曉在道具箱上酣然入睡。
因為孫女無人照看,蘭少輝夫妻倆在各地演出時也常把她帶在身邊(8月25日攝)
河南濮陽青年豫劇團在陜西省子洲縣瓜園則灣鄉演出,一名演員在后臺等待登臺(8月25日攝)
時近晌午,陜北高原的鄉村劇場大幕拉開,蘭少輝踱步登臺,一聲雄渾高亢的唱腔響起,臺下頓時掌聲如雷。
今年50歲的蘭少輝是河南濮陽青年豫劇團的42名成員之一,如今已有近40年的戲齡。這個民營劇團常年活躍在山西、陜西等省,每年演出近500場。
和城市里戲曲市場冷冷清清截然不同,民營劇團在農村擁有眾多的忠實觀眾。在晉陜等地農村,有“趕廟會唱大戲”的傳統習俗,“蘭少輝們”因此擁有廣闊的舞臺。正是這些被稱為“草根戲班”的劇團,為田間地頭的農民帶來了原汁原味的戲曲。
常年在鄉間演出,工作和生活非常艱辛。這個劇團一年中有10個月的時間都要在顛簸不平的鄉村道路上趕場。蘭少輝說,演員們吃的是大鍋飯,睡得常常是地鋪。夏天,里三層外三層地穿戲裝,冬天,因露天演出常常凍得打哆嗦。
“再苦再累,臺下觀眾叫聲好,就覺得有勁頭。”蘭少輝說,有舞臺,有觀眾,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就是最好的回報。(原標題:草根戲班 邊走邊唱)
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