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母親在做布老虎時,孝順的兒子會陪著說說話。老太太有了事做,也不寂寞了。
貍貓枕
刺繡馬甲
掛飾
蛋殼工藝品
兔頭鞋
虎頭帽
新華網河南頻道3月26日訊 大河網報道: 為了我們,他們遠離夏夜的繁星,遠離門前的土地,遠離熟悉的鄉音;為了我們,他們像候鳥一樣隨著季節的變化變換著自己的生活地點,往返于城市與家鄉的土地……
雖說“漂”到兒女身邊也該是一種莫大的幸福,但對于許多進城老人而言,面對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環境,這種幸福的滋味很復雜。
82歲的魏秀芳老人的一句話說出了不少進城老人的心聲:“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
心慌一詞,有著特殊含義,就是寂寞。
面對母親的“水土不服”,河南省文聯副主席鄭彥英給母親一份“事業心”,讓她沉浸在創作工藝美術品的事業中,忙并快樂著。
在城里,你整日尋著曬太陽
到鄉里,太陽一直跟著你
“農村生活太苦、冬天太冷,每年我都會把他們接過來,那一年,他們說好供暖之后就來。”仿佛有感應一般,雖然鄭彥英提前給父親打了兩次電話,但沒等暖氣熱起來,父親就因腦溢血離開了。
怕太多共同生活的痕跡會讓母親想起父親,在父親去世后,鄭彥英便將母親接到鄭州,堅持讓她在這里居住,直至父親去世3周年的忌日。
去年春天,回老家住了3個多月的魏秀芳老人再次來到鄭州,身體明顯好于上次。問及原因,魏秀芳說:“人是離不開太陽的。在城里,你整日尋著曬太陽,到鄉里,太陽一直跟著你。”
含飴弄孫本是天倫之樂,可在城里,一切新鮮之感卻逐漸被生活的陌生所吞噬……幾天之后,母親的一句話,讓鄭彥英沉默起來。
魏秀芳說:“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心慌一詞,在他們老家有著特殊含義——就是寂寞。
盡孝道,兒子幫母親解“心慌”
忙并快樂著,母親成民間藝術家
母親八十多歲的人了,就不能把事情放下,多陪陪母親嗎?
于是,鄭彥英陪著母親,在鄭東新區散步、讓兄弟姐妹輪流前來看望、聽她敘述老家的家長里短、給她說笑話、說城里人的各種故事……但是,這些還是太少了,母親大部分時間,處于“心慌”中。
孤獨寂寞的滋味并不陌生,鄭彥英也深有體會。
做了好事被人攻擊、不被理解時,他也曾陷入低谷。母親告訴他,有時候看似壞事,也許背后就是好事。牢記母親的教導,鄭彥英從心理上不斷矯正自己,迅速擺脫掉這種負面情緒。
現在,輪到母親面對這樣的情緒,鄭彥英開始冥思苦想,如何帶她找到“出路”,走出這座“孤寂的城”。
“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們那一帶鄉村有名的農民畫家,又精通刺繡縫紉。有時候母親會讓我幫她畫畫,或在畫好的線條里涂色。”鄭彥英突然想到了母親年輕時做的工藝品,還有母親那時給村里人婚嫁所畫的繡花圖案,告訴她特別懷念那些工藝品,希望母親給做一套,作為傳家寶。
從這一天開始,魏秀芳老人如上足了發條的鬧鐘,整日沉浸在創作工藝美術品的事業中,忙并快樂著。
粉紅兔子、毛線襪子、虎頭棉鞋、布藝煙袋、貍貓枕、掛飾、刺繡馬甲……從去年9月到現在,老人創作出34件不同樣式的作品,屋子被這些藝術品點綴了起來。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夏挽群和河南省民俗專家程建軍以行家的眼光評斷,這些工藝品的傳承渠道為三秦,他們對老人說:“你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家。”之后,老人獲得了“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家資格證書”。
鄭彥英說,頒證書那天,母親將頭梳理一番,換上鮮艷的衣服,一頭銀發加上一臉笑容,超有范兒。
需發掘,工藝高手在民間
待傳承,民間藝術需要“接力者”
“每個人都有父母,每個人都會垂垂老矣。如今吃穿不缺,從父母身上,我看到年老時最怕失去親情、怕孤獨。”鄭彥英說,“有時候,只需要一個溫暖的眼神,只需要一句關愛的問候,就能減少父母的孤獨感,多關注一下父母的內心世界,盡可能多地陪他們說說話,這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的。”
鄭彥英說,像母親一樣,還有很多的民間手藝和民間手藝人藏于百姓當中,大部分民間手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狀況。“我們不光要保護藝術,最重要的還應該建立一條經濟鏈條和傳承機制。”鄭彥英回憶說,自己小時候雖然能把這些藝術品穿在身上,但沒覺得有多么珍貴,當這些工藝品逐漸消亡時,才發現可貴之處。
母親的“心慌”解決了,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如今,這些工藝品被老人精心收藏在一個箱子內,如何處置,讓其發揮最大作用也成了母子兩人煩惱的問題。鄭彥英說,讓母親創作,老人很有勁,但如果重復,就變成勞動了,會與初衷背離。(原標題:八旬母親進城“心慌” 著名作家幫娘“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