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1922年生于山東曹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北梆子傳統劇目《老東征》經馬金鳳與劇作家宋詞合作改編為后來的豫劇《穆桂英掛帥》,轟動全國。馬金鳳本人也因演出此劇,被梅蘭芳收為弟子。她的唱腔結構嚴謹,技巧嫻熟,表演剛健豪爽,創造了“帥旦”這個新的行當,成功塑造了經典的穆桂英藝術形象。】
又到春暖花開時,第31屆中國牡丹文化節開幕式在古都洛陽盛大舉行,隨著一朵巨型“牡丹”在舞臺上綻放,一位91歲高齡的老人出現在牡丹旁。全場爆發出潮水般的掌聲。她的出現激活了人們對《穆桂英掛帥》的記憶,讓人想起了豫西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看看馬金鳳,一輩子不生病。
“絕代只西子 眾芳惟牡丹”,懷著對這位傳奇藝術家的濃厚興趣和深深敬意,記者登門拜訪了有著“洛陽牡丹”之稱的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
叩開馬老女兒馬汎浦的家門,馬老從房間里緩緩地走出來。紅色的外套,紅色的拖鞋,純真的笑容,令記者心里的緊張一掃而空。
啊牡丹 你把美麗帶給人間
本以為91歲高齡的馬老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馬老的女兒馬汎浦告訴我們:“俺媽現在還在擔任著中國戲曲學院的榮譽教授,并且經常親自去給他們上課哩。”
不僅如此,甚至她的家,也成了豫劇的課堂。
馬老感慨地說,91歲了,很少外出演出了,可是平時經常有戲迷、學生來學戲。
她時常和兒女們笑說:“我和徒弟、戲迷之間的共同語言,比和你們的還多。”
對這位91歲的豫劇泰斗來說,和同行們、戲迷們、學生們在一起交流,談談心,給他們指點些唱腔、身段,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慕名而來請馬老指導的,有馬老幾十年的“粉絲”,也有不少戲曲學院的學生。
馬老的戲迷們把自己的唱段錄成視頻,刻成光盤,放給她看,問她嗓子怎么用,身段怎么練,她從戲詞、情節到服裝、化妝、臺步、水袖等方面提出意見,一一細細講解,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幫助她們。
遇到前來請教的男學生,馬金鳳就先讓他們唱一段,聽聽他們的嗓子適合唱什么,然后加以輔導、引導。“你不適合唱大角,適合唱小生,能不能唱點小生試試?”根據不同的嗓音條件,馬金鳳認真耐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馬老平時也舍不得閑著,總是要回顧回顧老師過去的教誨,練練嗓子,她說:“自己能唱就唱兩句,不能唱就培養下一代。只要熱愛戲曲,我就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我是搞這個的,發展藝術是我自身的職責,只要青年人需要我,我就去指導他們,馬派永不關門。”
有人說:“您這么大年紀了,也該享享清福了。”
她幾乎不用多想:“能在藝術方面給他們些指點,幫助他們少走彎路,自己也是在練功。”
啊牡丹 哪知道你曾歷盡貧寒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豫劇五大名旦之一,豫劇馬派藝術創始人,馬老的榮譽眾多,最神奇的是在豫西流傳著的一句順口溜:看看馬金鳳,一輩子不生病。
有著一副“金嗓子”的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7歲便登臺演出。但她小時候嗓子并不好,有一次在陳留演出《秦英征西》,只有六句唱詞,可她沒唱完就發不出聲了,觀眾在下面起哄,氣得班主一腳把她踢下舞臺。從此還落下“四句撐”和“一腳蹬”的綽號。
馬金鳳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練好嗓子。
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街上寂無一人,在一片黑暗中,馬金鳳隨母親冒著寒風抬著水罐,來到二里外縣城的荒郊野外。按照母親的要求,她趴在水罐上開始高一聲低一聲地喊嗓子,無論風寒酷暑,從不間斷。為了不誤早上喊嗓子的時間,母女倆晚上睡覺不脫衣服。天天如此,大人也難以堅持,何況還是個孩子,太瞌睡了,有時走著還會做夢。喊呀喊,喊得頭暈眼花。當然有時候想偷懶貪睡,可是母親卻不放松,逼她,說她,打她,打著打著,母親會突然抱頭大哭。這時馬金鳳就會哭著勸母親說:“一定要練,練,練!”
皇天不負有心人,喊嗓喊了兩年多,她終于喊出了一副細嫩清脆的像泉水一樣的嗓音,而且她的嗓子可以不受天氣環境和時間的影響,是“全天候”的,師兄弟們還跟她開玩笑,說她是“野仙”。
因為熱愛,所以專注。馬金鳳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戲曲上,戲,已經融化進了她的血液里,即使是病魔也不能擊倒這位鐵老太。
2007年年底,85歲的她因病住進北京301醫院,做了一次大手術。那次一病,對她的記憶力損害特別大,連自己幾個孩子都不認得,可是戲詞卻一點兒都沒忘。
馬汎浦現在還記得,“當時我們都擔心,媽媽腦子是不是出什么問題了,專門請神經科醫生來測試,結果她當場給大夫唱了一段,一句戲詞沒忘記!人家醫生說,沒事沒事。”
說到這兒,馬老笑了,“啥都忘,就戲詞不忘。”
“我媽就一個兒子,可是當時我弟弟她都不知道是誰,卻不忘臺詞,你說典型不典型?幾十年的唱念做打,早已融進我媽的血液里了。”馬汎浦說。
在和病魔的抗爭中,她又一次創造了奇跡,不僅頑強地站起來,而且又一次次站在了舞臺上。2008年4月20日,馬老在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組織的一次公益演出中露面,用她的“金嗓子”撫慰了思念著她的觀眾。
那一刻,現場很多人眼里都閃動著激動的淚花。
啊牡丹 百花叢中最鮮艷
馬老愛學習,她用質樸的話道出一直以來守著的準則:“學習無邊境,什么都要學。不能吃飽蹲,什么都不想了。”在她的戲曲生涯中,她曾師從司鳳英、梅蘭芳等不同流派的大師。
她說,1957年,梅蘭芳先生率團專程來洛陽,帶著移植為京劇的《穆桂英掛帥》,來征求意見,“一位世界聞名的京劇藝術大師,還需要學習呢,何況我們呢?活到老,學到老,梅老師學習的精神,值得我們下一代學習。”
學習為了傳承,更要探索創新。
在北京演出《桑榆唱晚》期間,北京成良文化發展公司的經理李博成找到她說:豫劇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好像中老年觀眾多一些,年輕人較少,我們要想辦法爭取年輕觀眾……
面對這樣的現實,馬金鳳陷入了沉思,她說:“觀眾愛看不愛看,觀眾沒有錯。好東西誰都愿意去看,關鍵在于演員有沒有把觀眾吸引進去的本領,演員要有真功夫。”
曾經有一次,在中州劇院演出時,突然停電了,當時臺下一片喧嘩,在沒有麥克風的情況下,馬老就讓人給她打著手電筒,自己站在舞臺中央唱,一直堅持到恢復供電。她認為,吸引年輕觀眾,還得演員下功夫。演員下到一定功夫,唱得字正音圓,符合人物,有劇情有故事,真正把人物的思想表現出來了,觀眾是愛看的。“不怕千人看,就怕一人瞧。”
“地方戲曲改革的基礎是觀眾,大量普通觀眾自覺看戲,自愿欣賞,才能給豫劇帶來希望。看一場戲要花兩個小時,既費時間又要拿錢買票,不是真正的藝術,人家才不看哩!不僅演員要有真功夫,演出形式也要創新。”
在這樣的思索中,傳統戲曲創新跨出了第一步,《穆桂英掛帥》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全新改編,把交響樂引入豫劇演出,用80人組成樂隊伴奏,5000多小節的交響樂貫穿始終,與戲曲音樂融為一體。
新版《穆桂英掛帥》共在保利劇院演出8場,場場爆滿,有人統計,演出期間平均每場全場鼓掌36次,演出后平均鼓掌10分鐘,演員謝幕3次。
啊牡丹 嬌媚的生命哪有這樣豐滿
1956年,洛陽市豫劇團宣告成立。由于劇團是馬金鳳一手帶起來的,外界邀請劇團出去演出,馬金鳳經常跟團去演出,工資卻和大家的一樣,“一輩子沒講過工錢”。
馬金鳳在洛陽有套房子,是洛陽市政府特批的,三室二廳,寬敞明亮。可是,這個家簡樸得令來訪的人難以置信:水泥地板,白墻,沒有經過任何哪怕是最簡單的裝修。從客廳、臥室到廚房,看不到一件新的或者是檔次高一點的家具。桌子是舊的,椅子是舊的,沙發也是舊的。廚房里的櫥柜,臥室里的梳妝臺竟都是幾塊板子釘起來的,粗糙得像街頭小吃攤的簡易飯桌。
但她的心里卻惦記著演員們的住房。費盡周折為洛陽市豫劇團蓋起了家屬樓,馬金鳳自己卻一平方也沒要。她說:“大家在一塊都奮斗這么多年了,現在都老了,得讓演員們有個落腳的地方。”
直到80高齡,馬金鳳還擔任洛陽豫劇一團團長,每年下到縣、鄉、村給農民演出。如今,觀眾思念退了休的馬老,希望她露面的機會更多一點。而她認真地說:“現在年紀大了,觀眾抱著那么大的熱情見到我了,我怕他們失望。作為演員,我去了得給他們奉獻點什么,如果不唱的話,覺得愧對觀眾。”
馬汎浦告訴我們:“現在很多邀請俺媽都推了,因為覺得去就得給觀眾帶來點什么,不然覺得對不起觀眾,給再多錢也不去。”
馬老現在與女兒住在一起,只是偶爾回到洛陽,她說:“回去一次,車接車送的,得給領導找多少麻煩?”
“俺媽心臟不好,走長路的話會心慌。醫生囑咐她要少出去,多在家靜養。”馬汎浦說。
“以前經常外出演出,沒時間和孩子們見面,現在有時間了,就多和孩子們說說話,親熱親熱。至于日常作息,現在不跟團了,也就順其自然。”馬老說,她特別喜歡鮮活的東西,家里養了很多花草,用河南話說:“只要綠綠的就行。”
因為怕別人認出來,馬老外出散步也很少,在家閑來無事時,她也會坐在電腦前,挪動鼠標,玩起年輕人常玩的“接龍珠”游戲。
91歲的馬老,眼不花耳不聾,腰不酸,腿不疼,依然堅守著演出時定下的清規戒律:不吸煙不喝酒,不吃辛辣生冷之物。
她愛觀眾,時常伏在案頭給戲迷和學生們回回信。
重孫女“寶寶”想學戲的話,她也給比劃比劃。
這時,馬老不像一個大師,更像一個奶奶。(原標題:最美牡丹紅——記91歲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