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節和三月三恰巧出現在同一天。清明節是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人們祭祖盡孝道之節。三月三是從我國古代的上巳節演化而來,被固定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是人們進行除災求福活動的節日。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是人們上墳祭祖的節日。“清明無客不思家”,道出了他鄉游子追念先人的感情。“清明”時值陽春,取“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之意。清明節成為祭祀節日,還得從寒食節說起。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內動亂逃之國外,許多忠義之士跟隨他,其中有一位賢士名叫介子推。在重耳挨餓奄奄一息之際,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割股療君”的故事。后來公子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論功行賞,竟把介子推漏掉了。介子推知自己不在功臣之列,便背起老母到綿山(山西省介休縣境內)隱居去了。晉文公發覺此事后,十分內疚,便親率百官到綿山去相請,而介子推早已躲進山里去了。官員中有人建議放火燒山,說介子推是孝子,火一起,準會背著他老母出山,晉文公采納了這個建議。誰知燒了三天三夜,山上的草木都燒光了,人們這才發現已被燒焦的介子推和老母。這天,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這一天定名為寒食節,家家禁煙火,吃冷食,開展掃墓活動。
三月三又叫上巳節。巳,是十二支中的一支,上巳,指的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是,漢朝以前,上巳節必須是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魏晉以后才固定在三月三日。
上巳節的活動是在水邊舉行的,叫做祓禊。祓,就是除災求福,禊,就是在水邊舉行祭祀。古時候每逢這一天,女巫便去河邊舉行“消災除邪”的儀式,人們也紛紛去河邊用事前準備好的浸泡過加香草水洗浴,洗去積穢,祛除疾病和不祥,其實這也是一種相聚娛樂的節日活動。
豫西南新野、唐河、鄧州一代舊俗,逢三月三男女青年到溪邊、井邊、塘邊、河邊或在自家井臺邊搭灶燒飯,大家一起動手,一起吃飯,叫做露天燒,傳說吃這樣的飯后人會變聰明。
在三月三這天,豫西南一帶還有曬衣曬被的習俗,含有驅晦氣、祛病消災之意。
到了三月三,這里的青年男女還會結伴外出踏青采花,寓意恩恩愛愛,天長地久。
每逢清明節,豫西南的人們上墳祭祖自不必說,更特別的習俗是頭上戴柳,用柳枝扎起一個綠葉蓬蓬的圓環戴在頭上,也寓意祛邪驅鬼平安無災,因此也出現了“清明不戴柳死了變成老黃狗”的俗語。
清明節時,豫西南的人們還會一大早去采摘柳葉,蒸熟后放在春陽下曬干,又稱清明茶,喝起來清爽可口,去火氣又消毒,是這一帶款待親朋賓客的茶品。
在這一帶,還有墳頭插柳之俗,這大概緣于介子推在大柳樹下背著母親被火燒死之典故。墳頭插柳,表達了豫西南一代在世的親人對亡者的祭拜,也暗含晚輩對長輩的孝心之意。(齊國強 劉鑫 吳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