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縣居民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年下”、“過年”、“年關”;實際上包括從農歷十二月下旬到次年正月十五前后一系列祝祭活動。二十三日夜,謂之“小年”,當天夜晚家家戶戶要炕火燒饃祭灶(舊時謂給灶奶回娘家作干糧饃用)。然后是: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榨清酒,三十捏鼻(包餃子)、初一躬脊(叩頭)等年事活動。除夕,上午貼春聯,打掃院落,夜晚闔家團聚,圍坐爐旁,謂之“熬百歲”、“熬年”;長輩給未成年晚輩“壓腰錢”。
初一凌晨,人們著新衣、放鞭炮、焚香點燭,謂之迎神。接著,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然后吃餃子(扁食)。飯后,人們依長幼次序,或男子結伴,或女子為伍,陸續到宗族鄰里家中給長輩拜年。從初二開始,親戚之間相互拜年,盡情歡度。正月十五日為“燈節”或叫“元宵節”,從十四至十六日晚上家家戶戶門口掛彩燈,村里和祖墳系燈山,十五日晚院里用豆面或紅薯面做成的“燈盞”(園柱或雞窩、麥垛等形狀的饃上留一凹坑,插上用棉花裹在竹釘上的燈芯,注入少量香油)放在門墩上,桌子上,水缸里,院子內外一片燈火。夜晚,吃湯圓(元宵、糯米面做成)放焰火(各種禮花)等。十七日進神,年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