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稱送時節。在新野、鄧州、唐河一帶,凡新嫁姑娘之娘家,端午節前要給男方送草帽、雨傘、扇子,涼席等,稱作“送時節”,以示親家對新女婿的關愛之意,此習俗至今,偶有沿用。
佩戴香囊。香囊,南陽人又叫它香布袋,它是端午節南陽民間敬屈原的一種特色飾物,狗、貓等小動物及三角、菱形等幾何造型,做工精美的香囊異彩紛呈。既散發著群體文化的泥土芳香,又展示著南陽人的藝術造詣。香囊內裝有蒼術、白芷、辛荑、排香草等中藥配制的香料,佩戴它有祛風、理氣、止痛、通竅之功效,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對人類的健康,特別是對孩童具有防病健體之功效,亦寄托著大人祈求屈大夫保孩童一年平安之企盼。
綁戴五色線。五色線與香囊并用。五色線喻指龍筯。因為是龍傷害了屈太夫的尸身,老百姓就把它的筯抽了,纏在孩童們的手腕上、脖子上,讓那些害人的家伙,不敢再傷害像屈原一樣心靈貞潔的孩童們。
門頭插艾。五月南風添新柳,家家柴扉插青苗。這青苗就是艾(蒿)。艾不僅有驅蟲的功效,在南陽人的心理內涵中,還有避邪消災的寄托。傳說唐朝末,黃巢義軍兵臨南陽新野城,黃巢路遇逃難農婦,告訴她決不傷害窮苦百姓,并相約門前插艾為號。這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插艾農家果然躲過災難,從此留下了“有艾不殺”的佳話。
涂抹雄黃酒。南陽人過端午必備雄黃酒和端午插艾一樣,都是從遙遠的傳說中演化而來。不過,南陽人涂抹雄黃酒,除了記著《白蛇傳》中那個挑撥許仙,讓白娘子喝了雄黃酒,導致這位蛇仙現了原形,一對美滿的婚姻遭到破壞的老法海這層意思外,另一層意思是,通過涂抹雄黃酒,預防溫疫、腦炎等病菌的侵襲,達到百病不入的效果。
河里洗澡。“兄弟,老表,白河洗澡。洗里白,上不來,洗里黑,氣得哭。”這是南陽官莊、新野、鄧州一帶流傳的童謠。每逢端午節,沿白河兩岸的南陽人,大清早便紛紛趕到白河,洗河水澡,至今仍然如是。傳說河里洗澡可以耳聰目明,身體健康,無病無災。因為屈原是在汩羅河里以身殉國的,所以,南陽人就以此方式表示對他的憑吊和悼念。
五月端午,包粽子,煮雞蛋,炸麻葉、蒸大蒜。粽子,古稱“角黍”,南陽民間做的都是甜食,中多包棗,因此又稱“棗粽子”,有白米和黃米兩種。粽子葉,多用寬葦葉或竹筍葉。端午節煮雞蛋吃也連帶許多風俗,有說此日吃雞蛋不腰痛的,有說煮熟雞蛋在小孩肚子上滾動可免除肚子痛的,等等。
據傳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為不讓其尸身免遭魚蝦吞噬,紛紛制作粽子、雞蛋、麻葉、熟蒜等精美小食品投入江中而喂之,表示撫慰忠魂的哀思與寄托。其實這也是南陽民間一種寄物言志、抒發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