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特色小吃新野板面
2013/4/12 15:15:3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豫南古城新野,大大小小的板面館比比皆是,無論春夏秋冬,都是吃者如云。社會各色人等百吃不厭,久吃不衰,構成一道燦爛的飲食風景。
新野板面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新野縣出產優質小麥,板面條取小麥精粉,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鹽、水加以攪拌,和成面團,反復揉搓之后,制成直徑半寸,長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碼在案子上,蒙上干凈的濕毛巾。滋潤好的面棒柔軟纏綿,觸摸如絲綢。
做板面時,廚師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個頭,右手捏三個頭,猛地舉過頭頂,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連三,噼里啪啦,邊摔,邊拉,邊閃,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廚師手里由短變長,由粗變細,折合三次,總長度達五丈有余,而且粗細均勻,提起似一道瀑布。
撈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潤滑,晶瑩透亮。廚師捏上一些嫩綠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澆上沸好的棗紅色的臊子。白的面條,綠的菜葉,紅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講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醬、食鹽、紅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鍋臊子,各種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順序投放。制作時,先將牛油稀釋燒沸,然后再下佐料。曬干的紅辣椒用量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澤,牛肉也占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塊塊,待辣椒紅顏色下來之后,再把牛肉丟進鍋里。這時,必須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
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涼后便凝結成固體,隨吃隨取,常年存放,不會變質。后來臊子發展成為盒裝、筒裝,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上等禮品。
新野板面擁有食客的另一個原因是快捷便當,經濟實惠。干部、職工、學生等,為了趕時間來不及做飯,常常三五成群到板面館一坐,只需交待一聲,廚師立馬操作,三碗五碗,十碗八碗,眨眼工夫即可做成。一大碗只要三塊錢。進城辦事的農民和過往商客,也是板面館的常客,他們往往叫下一大碗,呼嚕嚕吃完,嘴一抹,大步上路。
相傳新野板面源于三國時期。劉關張屯兵新野時,張飛吃面條總嫌太軟,廚師多次琢磨,才制成功。自此,新野板面便在宛(南陽)、洛(洛陽)、荊(荊州)、襄(襄樊)廣為流行,現在又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種。新野板面曾多次應邀參加河南省地方風味小吃大賽,還在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農民日報 原文時間:201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