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方言屬于河南方言,中原官話,分布在南陽轄區內的各個角落,是人們進行語言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帶有華北方言普遍的語音特征。
南陽方言的兩大特色:其一、雖為俗語而實有意義可尋;其二,一音可變數字。方言中既有濃郁的荊楚風味,也有鮮活的儒學色彩,其生活用語、歇后語、民謠的幽默風趣以及所體現的遠古文化的質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南陽方言歷史
夏商時期,南陽作為
夏文化腹地,其方言應該是占主導地位的代表性語言。西周時期的南陽境內設封了許多小國以維護統治,方言分歧從此開始,但差別不是很大。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急劇變革的大動蕩時期,這種變革,在古代的南陽,表現得特別突出。南陽是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交接的戰略要地,南方楚國崛起的鋒芒直指中原,以圖王室。這一時期,南陽地方諸國先后為楚所滅,淪為楚地。這樣,列國中的吳、越、楚諸國的語言與中原各國的語言有了交融的機會。南方吳楚語言與中原語言本已具有巨大的差異,在交融的過程中南陽本地方言難免受到外來語言之影響。戰國時代,南陽為楚、秦、韓爭奪之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盡占南陽全境,并在宛地設置南陽郡,自此南陽的文化進入了歷史上鼎盛時期。東漢末年的封侯置國,造成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南陽曾一度被瓜分,從而造成了南陽方言千差萬別的分歧局面。
唐代以后,由于我國政治、
經濟、文化中心不斷北移,導致語言發展中全民族共同語不斷加強,南陽居于中原腹地,河北江南過渡地帶文化心理積淀的豐厚性使得南陽方言一直在北方方言中處于重要地位,并與北方方言保持了較強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