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地名的由來
2013/3/1 17:23:07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夏代仲康時,封其子于鄧國。商代為“南鄉”之土,有謝、楚、鄧諸國。西周時,境內有申、呂、楚、鄧、蓼等國。周宣王時(前827~前782),南陽市中心城區為申伯國地,西周將領召伯虎在謝地筑城,即宛城。春秋時申、呂等國為楚所滅,楚在申地設申邑。春秋中晚期,楚改申邑為宛縣,宛縣(城)即為南陽的代名詞。戰國分屬楚、韓。公元前292年,秦將白起伐韓拔宛。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陽郡,領14縣,治所宛。漢承秦制,仍置南陽郡,領36縣,治所宛,兼有弘農郡地。新朝王莽改南陽郡為前隊,治所宛。東漢復置南陽郡,領37縣,治所宛。三國屬魏,魏在境內設南鄉郡、南陽郡(轄27縣,治所宛)。西晉屬義陽郡、順陽郡、南陽國(領14縣,治所宛)。東晉十六國屬順陽郡、南鄉郡、義陽郡、南陽國,僑置河南郡。南北朝南朝屬宋、齊南陽郡(治所宛)。南北朝北朝屬北魏順陽郡、新野郡、漢廣郡、襄城郡、北清郡、修陽郡、析陽郡、南陽郡(治所宛)。隋屬陽郡、淅陽郡、淮安郡、舂陵郡、南陽郡(領8縣,治所穰城)。唐、五代、北宋屬鄧州、唐州。金屬鄧州、唐州、裕州、申州(治所宛)。元屬南陽府,轄5州,市境居3州(鄧州、唐州、裕州)13縣,治所宛。明屬南陽府,轄2州(鄧州、裕州)11縣,治所宛。清屬南陽府,轄2州(鄧州、裕州)10縣(葉縣、舞陽縣、泌陽縣、桐柏縣、南召縣、唐縣、新野縣、鎮平縣、內鄉縣、南陽縣),治所宛。另設有淅川直隸廳。1932年10月屬第六行政督察區,轄13縣,區署駐南陽縣。1949年3月14日,人民政府成立南陽行政督察區,機關駐南陽市,轄南陽市、南陽縣、南召縣、唐河縣、泌陽縣、桐柏縣、鄧縣、內鄉縣、新野縣、淅川縣、鎮平縣、方城縣。1949年3月28日,更名為南陽行政區,專員公署駐南陽市,轄13縣。1965年5月劃出泌陽縣,同年11月建立社旗縣。1994年7月撤銷南陽地區,設地級南陽市,市政府駐臥龍區。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