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壺清茶,幾位老友,品著茶韻,薦著好書,交流著體會與見聞,不時調侃幾句,甚至爭個臉紅脖子粗,卻是一番快意。一本紀實性小說《茶樓》就在這清茶與快意中誕生了。退休老人朱傳義寫的紀實性長篇小說《茶樓》近日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著名作家田中禾評價此書,《茶樓》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有韻致的作品,在散淡悠閑中勾勒世態,點擊時弊,以儒雅的文筆,從容的敘述,顯示出文化底蘊和時代視野。
一個溫暖的秋日,一個略顯簡陋的辦公室里,記者和朱傳義及他的老友們,一起聊《茶樓》,聽他們的茶事故事。
作者笑談,寫本“有用”的書
陽光從窗戶上映射進來,茶杯里的茶香裊裊升起,年近70歲的朱傳義靜坐一角,聽著老友們的談話,偶爾說說自己的看法,那種讀書人溫文爾雅、寬厚隨和的本性不由自主地顯露出來。“人活七十古來稀。”朱傳義說,70年來,雖沒有干出點什么大事,但收藏了不少書,剪輯了不少資料,發表過幾篇文章,對不少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時地冒出把這些東西梳理一下的想法。
在老朋友們的攛掇下,2011年3月,朱傳義買來一臺筆記本電腦,從學拼音開始,一個字一個字地碼了起來。有關于茶文化的“茶人說茶”“茶分六色”,關于節日習俗的“新春農俗”“明月寄情”,還有闡述人生哲理的“草木之間”“雕琢心靈”等等,以茶為媒,以人生閱歷為介,告知生活常識,闡述人生哲理。“我不過是把自認為有點用的東西和想法寫出來。”朱傳義笑著說,希望對讀者的生活、工作、學習有一定的好處。
一壺清茶,談出多少故事
“你想啊,品著茶韻,交流著體會與見聞,不時地再相互調侃幾句,甚至爭個臉紅脖子粗,那是多么的快意啊。”朱傳義說,小說中的很多故事就是這么來的。
退休后的朱傳義擔任科技咨詢業協會會長,主要從事科技、醫療方面的咨詢,他的老朋友們也是各行業的專家,有高級農藝師、工程師等!恫铇恰防锏暮芏喙适露际撬麄冊務撨^的話題,書中的幾位主人翁們或多或少都有著他們的影子。
茶一壺一壺添上來,大家這么喝著、聊著,暢所欲言,繼續談論著關于社會、經濟、文學、生活……
一本《茶樓》,勾勒世態人情
仔細閱讀《茶樓》,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在對話中,各類人物相繼登場,各種社會現象接連展現,使小說充滿了新鮮感。“城市良心”涉及城市建設規劃,“集體中毒事件”反映食品安全,“買菜”與“賣菜”為三農集思廣益,“茶飯酒論”直接抨擊三公消費……
著名作家田中禾說,《茶樓》是當下文化人心態和行狀的寫照,在散淡悠閑中勾勒世態,點擊時弊,以儒雅的文筆,從容的敘述,顯示出文化底蘊和時代視野,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有韻致的作品。
對作者朱傳義,作家行者評價,“這位干了一輩子行政工作的老干部,退休或對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把生活積累、觀察和思考,通過小說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來,他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也反映出一個老干部的社會責任心。”□本報記者 陳菲菲【原標題:坐進《茶樓》說“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