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南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淅川尋蹤蛤蟆嗡

2013/4/15 14:18:48 點擊數: 【字體:

淅川尋蹤蛤蟆嗡

劉恒均在家中演奏蛤蟆嗡。熊建攝

  公元262年,“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于今絕矣!’”(《世說新語·雅量》)新中國成立后,古琴演奏家管平湖根據《神奇秘譜》進行鉤稽,使廣陵散重回人間。

  一種曲藝形式的消亡,有多種原因,最直接的就是會唱的藝人都不在了。與廣陵散的命運相類,曾流行于晉、冀、魯、豫的民間說唱蛤蟆嗡也經歷了一個失而復得的過程。

  唯一一把蛤蟆嗡

  今年77歲的張聲,曾任河南省淅川縣文化館館長。雖有心臟病,但老人氣色不錯,一提蛤蟆嗡,張嘴就唱:“說呀啊當家哎哎咳呀哎咦,道哎當家哎哎咳呀哎咦。提起呀了當家哎咳呀哎咦,亂吶如哎麻呀哎咳嗯哎咦……”(《怕老婆頂燈》)

  聽他唱了半天,只覺得很輕快很好玩,可虛詞襯字太多,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內容。張聲說他也不知道。不只這段不知道,如今保存下來的蛤蟆嗡都只是片段,都只是曲調,舊時內容一概付闕。

  “蛤蟆嗡是淅川、西峽(淅川鄰縣)的獨特曲種,是過去民歌演變而來的。我小時候聽我父親唱過,還能看到演出,印象最深的就是拉高的尾音‘咦兒’。”張聲說,“解放以后就慢慢消亡了。”

  為什么叫蛤蟆嗡這么奇怪的名字呢?據張聲講,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唱的時候有“咯哇咯哇”類似蛤蟆叫的過門。其次,蛤蟆嗡除了是一種曲藝,還是一種樂器。琴竿二尺余,比二胡短。琴頭有蛤蟆狀的木雕裝飾,兩根老弦從口中吐出。無千斤,琴筒較粗,蒙以蛙皮,發聲嗡嗡作響,酷似蛙鳴。
淅川縣曲劇團琴師劉恒均保存著該縣唯一一把蛤蟆嗡。“文化館去張灣搞調查時見到過實物,這是仿制的,也有20年了。”劉恒均說,“竿短筒粗弦子低,只有這樣才能發出蛤蟆叫聲,也就是演奏出“5 5 5 2”的特色音程。”蛤蟆嗡依靠雙膜共振來發音,發出的是復合音,二胡等樂器是依靠一個膜的振蕩來引起共鳴的,這是蛤蟆嗡樂器最大的特點。

  據南陽古樂團低音部樂手葛三仲介紹,民族樂器中低音部是個弱項,許多樂團都是用大提琴來代替。民族樂團卻要用西洋樂器,這本就是不搭調。而蛤蟆嗡發出的低音音色豐滿,介于大提琴和馬頭琴之間,既有大提琴低音的厚重韻味,又有馬頭琴粗獷深沉之韻,可以彌補民族弦樂器中少有低音部的遺憾。

  一唱一拉兩張皮

  “文革之后,牛鬼蛇神都解放出來了。”張聲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和同事宋金春曾去淅川縣張灣村收集整理蛤蟆嗡。“收獲可大了,那會兒藝人們都是七八十了,有的整理完幾天就死了。”張聲說。

  《贈銀》、《鐵板橋》、《賀喜找爹》、《杜思公討賬》、《黃桂香哭墓》、《呂洞賓戲牡丹》等曲目今天還能延續,得益于張聲們搶救及時。1988年張聲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

  根據張聲他們的整理成果,淅川縣曲劇團重新恢復了幾乎停演半世紀的蛤蟆嗡,主唱李玲華曾去張灣找老藝人學唱。“現在會唱十來個調,十來個曲牌。”她說。

  淅川蛤蟆嗡一度失傳的一個原因是難唱難學,這同時也是其一大特色。

  演出時,一人伴奏,一人演唱,而伴奏的音樂與唱腔并不吻合,唱的和拉的不一樣,似乎是兩張皮,好像兩個棚子互不相干,所以蛤蟆嗡別名“二棚子”。這種聽似各自獨立卻又渾然不分的和聲織體,在說唱、戲曲中都很罕見。

  另外,藝人演唱以大本嗓(真聲)為主,兼用二本嗓(假聲),唱腔提高后要變假聲,尾音“咦”拉高就得變成二本腔。即便是唱了一二十年的李玲華也認為上揚的尾音“咦”不好唱。“晚上在空曠的農村,猛一聽到很瘆人。”她說。

  所以,正如張聲所說:“這個東西不好傳。拉不好拉,唱不好唱,沒有師承,全靠自學。”

  自學也得有能學的東西。據老藝人講,蛤蟆嗡唱腔有九腔十八調,現僅存平腔、漢腔、哭腔、大板、八板兒、陰腔、二六、三六、句半、漢川等10種板式和曲牌,加上游場平板、浪板共12個調門。

  “過去蛤蟆嗡演出很注意表演,加進身段及舞蹈,又唱又演,十分活潑,所以還叫地蹦子。”張聲說。

  蛤蟆嗡一度失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充斥著淫穢、荒誕的內容。據說比“十八摸”有過之而無不及。“舊社會里,蛤蟆嗡藝人都是挑油燈擺地攤唱,不入民宅。”張聲說。所以舊內容舍去后,很多曲調沒了唱詞,以致劇團要演個小節目還行,全本蛤蟆嗡無從演起。

  當然,南陽地區的表演團體也沒閑著,創作了諸如《渠首情》、《春風化雨灑丹江》等新曲目,舊調新詞,歌頌南水北調、贊美新生活!四散流播晉冀魯豫

  蛤蟆嗡的歷史一團迷霧,史志不載。前輩藝人的敘述五花八門。淅川已逝藝人周紀章、張老五、黃同杰等人講,唐代就有唱蛤蟆嗡的,他們的演出社班所敬供的就是唐王。此說不可考,但從蛤蟆嗡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這一較高級的形式來看,其發展歷史起碼有300年左右。

  據宋金春調查,淅川蛤蟆嗡主奏樂器的共鳴筒與重慶梁山燈戲的主弦“胖筒筒”相仿。川渝燈戲以唱為主,主要曲調為“胖筒筒”(因用一種名叫“胖筒筒”的大筒胡琴伴奏而得名)。明嘉靖年間(1522—1566)的《閬中縣志》記載:“五月十五瘟祖會,演燈戲十日,每夜焚香如霧,火光不息,其所為燈山者,亦如上元時。”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蒼溪縣志》記載:“上元,放花燈,演燈戲,在郡邑城廓間筑臺競演,晝夜不分。”

  除河南外,山西、山東、河北也有蛤蟆嗡。

  山西蛤蟆嗡流行于夏縣西山頭村一帶。清朝光緒初年,此地煤窯林立,陶瓷業發達,吸引了來自山東、河南、陜西等地的商人。每逢節日,商販和當地人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花鼓調”、“蓮花調”、“揚高調”等南腔北調融合起來,混合當地方言,逐步形成了小劇種。胡琴手楊學根制成一種聲如蛙鳴的伴奏樂器,劇種遂名“蛤蟆嗡”。清末民初,西山頭村組成20多人的蛤蟆嗡戲班,演出劇目有《藍橋會》、《小寡婦上墳》、《黃桂香哭墓》、《張古董借老婆》等。1941年日軍侵犯中條山,戲班解散,藝人逃難,劇種失傳。

  山東蛤蟆嗡流行于冠縣桑阿鎮、賈鎮、梁堂一帶。其主奏樂器“二胡頭”是用椿樹根制成。椿樹根木質松軟,發音渾厚,嗡聲嗡氣,加上唱腔小過門中“so”、“do”兩音反復出現,酷似雨后蛙鳴,所以當地人稱為“蛤蟆嗡”。據老藝人邱東山介紹,蛤蟆嗡是由河北魏縣、大名等地流行的落子傳入山東后,在演出過程中逐步吸收河北梆子、四根弦的特長,并和當地語言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主要劇目有《柜中緣》、《趕三關》、《夜宿花亭》及連臺本戲《劉公案》等30余個。

  “曲周柳子腔”是河北曲周縣獨具特色的民間戲曲。清光緒年間,賣唱藝人吸收了冀南、魯西、豫北民間小調的精華,結合戲劇曲牌,糅合當地方言,漸漸形成了一支獨特的派別。最初以清唱為主,后來逐漸發展為化裝表演、角色固定的小戲班,活動于廟會集日。該劇的音樂伴奏和唱腔特點像雨后蛙叫,因此被稱為“蛤蟆嗡”。民國初年,更名為“柳子腔”。

  那么,山西、山東、河北這三地的蛤蟆嗡和河南淅川蛤蟆嗡是什么關系?從地理位置上看,蛤蟆嗡的傳播是不是明時興于川、渝,清時盛于淅川,再流播于晉、冀、魯呢?這還需后來者解答。(淅川縣委宣傳部楊振輝對本文亦有貢獻)【原標題:淅川尋蹤蛤蟆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05-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