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姓氏根在唐河
《詩經》大雅中的《嵩高》記載:約在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下令讓其舅申伯遷封到謝陽侯國之謝邑,以國為氏,從此謝邑改為申伯之國都,謝氏緣起。1986年,唐河縣古謝邑考察小組對符合《嵩高》、《水經注》、《唐縣志》等歷史典籍記載的古謝邑遺址進行詳細勘察,挖掘古城遺址面積1.25平方公里,發現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物18件、貴族玉飾5件,同時發掘一石碑,碑刻雙龍圍繞四字“式是南邦”,這是申伯遷封謝邑時,太師尹吉甫所作頌詞,見于《詩經•大雅•嵩高》中“王命申伯,式是南邦”、“申伯番番,即入于謝”。《后漢書》、《資治通鑒》、《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等書也記載有“謝城在縣南,湖陽城北。自申遷此,申伯之都”。1987年,世界謝氏宗親總會在唐河縣蒼臺鎮謝家莊古謝邑遺址建紀念碑一座,上題刻“公元前823年,周申伯封于此地,于邑于謝,謝姓緣起”。
唐河縣大河屯鎮丁營村是韓國丁氏始祖丁德盛公的故里。據《唐帝列傳•唐憲宗》、《登科記》、《丁氏譜謀》載:丁德盛(公元800~894年)號大陽君,唐代南陽大川里(今大河屯)人,為唐元和十年文科進土,歷任太子宮說書、翰林院學士。后平蔡立功,封開國縣伯,食邑700戶。公元853年,出使新羅(今韓國),落籍押海郡,封號吳城君。至今1000多年,韓國丁氏姓已發展繁衍為豪門望族,人口近28萬,人才濟濟,多有建樹。研究人員在丁營村實地考察時,發現該村南部丁姓古墓177個,挖掘出大量秦磚漢瓦、瓷器和陶器碎片,皆為隋唐時期器物。這一切充分說明,自秦、漢、隋、唐以來,丁營一直是丁姓家族重要的聚居地。
唐河縣湖陽鎮蘊涵著久遠的歷史,唐禹三代,湖陽為禹貢豫州疆域。周朝建立后,武王其弟伯廖封地于此,后代以伯廖之名為姓,廖姓緣起,廖國興起。公元前701年,楚國強盛,次年征伐,隨后滅廖。湖陽鎮北廖山是歷史的見證,她是廖國的根基,系著廖姓人的根脈。鎮東200米的廖陽河畔留有古城墻遺跡,始建于春秋時期,原為紀念治水有功的廖王叔安。廖山山頂建廖山神祠,俗稱廖王廟,歷代多有修繕。
尋根謁祖情歸中原
改革開放后,唐河縣成立了姓氏文化研究會,深入開展姓氏文化研究,為姓氏文化的繁榮搭建起了起跳平臺。同時,利用姓氏文化優勢持續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海外聯誼活動,并在國外掀起了中原尋根謁祖熱。
特別是在謝氏文化研究上,研究人員跑遍13個省市圖書館和檔案館,查閱了數百種書籍、史料,撰寫了數十篇關于謝氏源流的文章,在國際國內刊物上發表,引起了世界謝氏宗親的強烈反響。1987年,泰國謝氏宗親會率先組團來唐河尋根謁祖。世界謝氏宗親總會組織了由美國、臺灣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謝氏宗親50多人來唐河尋根謁祖。幾年來,先后有13個海內外謝氏宗親代表團來唐河尋根。
千百年來,廖氏子孫秉承世訓,孜孜以求,不管是旅居海外,還是在國內創業發展,他們始終牢記著祖籍發源地——唐河縣湖陽鎮。2005年5月22日,世界廖氏宗親會尋根問祖團一行30余人回到湖陽鎮尋根問祖。全國政協港澳臺僑聯絡委員會副主任、澳門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廖澤云和來自美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英國及祖國各地的廖姓后裔,同緬廖氏宗祖治水理國的昭人功業,再織回報桑梓錦繡圖卷。尋根問祖團來到湖陽鎮東蓼山山巔的蓼王廟進行了拜謁,為治水有功的蓼王朝國王叔安興建“蓼陽河碑”舉行了揭牌儀式。
自1997年以來,韓國丁氏宗親尋根謁祖團也數次來唐河訪問,1997年8月豎立“丁德盛故里”碑,2003年3月豎立基座為大理石,碑體為漢白玉的石碑一座。周圍環以白玉雕欄,碑體上刻“唐大陽君丁德盛公追慕碑”,并在追慕碑上詳細記述了中韓兩國丁氏一脈相承的由來。
文化搭臺經貿唱戲
姓氏文化的經貿價值就是通過倡導“萬姓同根,萬宗同源,尋根聯誼,合作發展”的文化經貿理念,使這些影響深遠的姓氏情結對文化交流、經貿合作、旅游觀光、招商引資起到應有的作用。
自謝、廖、丁三姓開展海內外聯誼和尋根謁祖活動后,以親情交流為載體的經濟往來日漸頻繁。尤其是在捐資助教方面,遠居海外的宗親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其中,謝氏宗親在謝氏發祥地——蒼臺鎮謝家莊捐資興建了謝家莊學校,同時捐資21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唐河縣圖書館的謝源樓。韓國丁氏宗親尋根謁祖時先后捐資400萬韓元資助唐河的文化教育事業,并與唐河相關單位簽訂了在縣里興辦農副產品加工廠和山藥加工廠等項投資協議。
通過姓氏文化的發揚光大,謝、廖、丁三姓宗親充當了文化經貿交流信使的角色,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資金、技術、信息源源不斷輸送回唐河,直接促進了唐河的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對唐河由傳統農業大縣邁向工業強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者:興漢 少庚 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