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庾(Y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高陽氏,以官名為氏。據《姓纂》記載:“堯時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望出顧川、新野。遠古堯帝時代,有庾大夫安慶公(掌管露天糧倉的官名),他的子孫便以祖上官名為姓,相傳姓庾。
2、亦出自以官名為氏。上古周朝時,管理糧倉的官員叫“庾廩”,因為世代以此官職而有功,被賜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為姓,相傳姓庾。庾姓在兩漢時代形成了潁川和新野兩大郡望,而潁川庾姓最繁盛是當今庚姓中最大支派。
二、遷徙分布
庾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庾姓是古時水路運輸的中轉倉庫,朝中掌管這些倉庫的官員叫掌庾大夫。帝堯時,有的人世襲這一官職,后來就以官名為姓,稱為庾氏。庾姓也是一個古老的姓氏,隨時代變遷而散居在中國各省市。古籍中有為免于殺害,懇求關云長將軍熟讀《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漢代庾皮父子任教宮廷;昆仲戍守廣東臺嶺橫浦關,為紀其功,改名為。魏、晉南北朝、庾嶷、庾遁、、、、庾文君、是河南省鄢陵人,、是河南省南陽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賦中說:“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為族,經邦佐漢,用論道而當官”,意思是說庾氏先祖在漢室任司空輔佐劉氏王朝,在立國治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并參與高層的經邦大政,坐朝論道。可見古代庾氏名人相繼涌現,活躍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功績卓著,庾信博覽群書,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詩圣贊他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當時譽為忠誠、廉潔名門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會太守生祠和胡書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對社會發展是有貢獻的,在偉大的中華文化族中有其光輝奪目的一頁,而永垂于世。編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書里寫到,東晉初年,庾氏名將曾奉旨出使高麗,這就是在韓國扎根的庾氏要認的親、溯的源。據韓國2001年11月1日人口統計,全國286個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國庾氏人口16802人。據中國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庾姓大約5萬余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不少大學教授和廣播、報紙、書刊竟然把“庾”字誤作為庚、瘦、唐、廖。中國新華字典1972年以前版對“庾”字解釋為“大庾嶺”,在廣東、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學上學時曾寫信給北京新華字典編輯部,要求加上了注解為“姓”。當今,廣西、湖南、江西、甘肅、山西、陜西、江蘇、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據《廣東庾氏志》載,廣東庾姓始祖是庾東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間自南京來粵,任廣南路經略安撫使,攜眷到羊城。二世庾觀涇,宋政和年間任廣南東路提舉,因見東莞山水秀麗,乃卜居東莞茶園(今茶山鎮),并名其地為庾家坊。明洪武25年(1392)前后,八世孫庾德信攜父由茶園庾家坊避禍遷居至谷涌(沖),后又分支到蜆涌企石村。
三、歷史名人
庾 后:明穆皇后庾氏。諱文君。左將軍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異。令儀淑美。故中宗為肅宗納焉。初為世子妃。仁和有禮。深見敬重。太寧元年六月立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閨房。以著協德之義。贈琛為車騎將軍。母邱氏封安陽縣君。從母荀氏永宣縣君。后生顯宗成皇帝。顯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沖。宜依漢和熹皇后故事。后辭讓數四。不得已。遂臨朝攝萬機。蘇峻作逆。王師敗績。后以憂逼崩。時年三十三。
庾 亮:字元規,東晉潁川鄢陵人。歷仕東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軍政大權于一身、功績卓著,庾信博覽群書,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詩圣杜甫贊他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亮在《哀江南賦》中說:“我的祖先是掌庾大夫,承傳于周朝,因為世代以此官職而有功,被賜予庾姓,到了漢代,經邦治國,以輔佐皇帝而受職當官。”自己雖然不是遠古帝王的后裔,但祖先也很光彩,在昌盛了八百多年的周王朝就開始當官。
庾 信:字子山,北周文學家,南陽新野人。曾擔任北周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擅長寫詩賦、駢文。善宮體詩,早期作品綺艷輕靡,文章綺麗,與徐陵齊名,為宮廷文學的代表,時稱“徐庾體”。晚年之作遂趨沉郁、蕭瑟蒼涼,并對當時社會動亂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賦》為最著。今傳《庾開府集》、《庾子山集》均為后人所輯。他的父親庾肩吾也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
庾 抱:潤州江寧人。有學術,隋元德太子學士。高祖初起,隱太子引為隴西公府記室,文檄皆出其手。轉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詩五首。
庾筍悠:東晉初年名將庾翼的長子、庾亮的侄兒,奉旨出使高麗,為溝通中韓兩國的經濟文化作出了貢獻。他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和勤勞的人民,并囑咐子孫就地安居樂業。庾筍悠的子孫們和高麗人民一道,為高麗的經濟、文化建設辛勤奉獻。500年之后,有他們的后代庾黔弼出現于高麗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統大將軍,他為統一振興高麗作出了突出貢獻,得到高麗朝野的尊敬和擁戴,又升為太師,參與朝政。其后數代庾氏傳人相繼成為高麗名臣,政績輝煌。庾氏因而成為高麗人民贊譽有加的名門巨族。這是旅居朝鮮、韓國庾氏兄弟們的光榮,也是整個庾姓家族的光榮。
庾澤普:名恩蜴,別號墨江、楓漁,云南省墨江人。東渡日本留,畢業后回國。歷任云南陸軍炮隊教練兼籌辦講武堂及陸軍隨營學校,后調任陸軍炮隊第一營管帶。后赴北京補授陸軍少將,并任總統府諮議。民國二年(1913年)6月,任講武堂校長,旋辭,任教授、高等顧問,加陸軍中將銜。民國5年授陸軍中將。民國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難,享年35歲。次年追贈為陸軍上將。孫中山為其墓表題了“應為雄鬼”四字。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潁川郡: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
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時廢。
2、堂號
潁川堂:潁川庾姓最早居住在潁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為東漢末年的庚乘。《后漢書·郭符許列傳》載:“庾乘字世游;潁川鄢陵人也。少給事縣廷為門士。(郭)林宗見而拔之勸游學宮遂為諸生傭后能講論自以卑第;每處下坐;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學中以下坐為貴。后征辟并不起號曰“證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新野堂”、“濟陽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