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運搭戲臺,南陽展新姿” 獼猴桃“種”出文明村
2012/9/21 9:33:10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昔日窮山村,今日文明鄉(xiāng)。昨日上午,東方今報記者隨農運會媒體采風團來到西峽縣五里橋鎮(zhèn)黃獅村。該村文化廣場上,一邊是年輕果農忙著摘獼猴桃裝箱,一邊是大爺大媽帶著孫子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說起這個村的文化廣場,可是名聲在外,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省委書記盧展工都來考察過。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申子仲 記者張定有 邱延波 通訊員王展澳 /文 記者 張培方/圖
4畝獼猴桃能賺兩萬
黃獅村距西峽縣縣城8公里,村民2620人,是典型的獼猴桃專業(yè)村,也是西峽縣獼猴桃產業(yè)核心區(qū)和南陽市的首批文明村。全村共種植獼猴桃3390畝,人均1.3畝。
入秋的村莊一片豐收的景象。遠山含黛,茂林如織。獼猴桃林深處,忙碌著喜上眉梢的村民。村民老龐說,他家今年種了4畝獼猴桃,僅此一項,估計保守收入也得兩萬元。
黃獅村文化廣場和村委大院、衛(wèi)生室、新農村書屋連成一體,外有游園、戲樓、燈光球場和健身園。游園里石橋涼亭,花壇石徑,草樹繁花,一派生機。新農村書屋藏書萬冊,幾凈窗明,配有電腦投影。管理員說,圖書室每周一至周五下午3點至6點開放,周六周日全天開放。
村支書董良玉說,“我們村的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都是種獼猴桃種出來的”。
文化藝術團聞名鄉(xiāng)里
董良玉介紹說,黃獅村從2000年開始種植獼猴桃,2005年已初成規(guī)模,隨著產量和深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圍繞黃獅村獼猴桃生態(tài)示范園區(qū)的建設,路網、電網、水網、林網等配套建設迅速改變了村子的面貌。繼而圍繞“建萬畝園 銷萬噸果 引萬名客”的農游一體化目標,也為了滿足村民們新生活的需要,黃獅村籌建了科研中心、儲藏冷庫、觀光長廊和文化廣場。
黃獅村建設了占地80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廣場,并組建了自己的文化藝術團。藝術團30多人,平時在十里八村流動演出,并定期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傳授科學技術、倡導和諧村風。經過多年錘煉,已經成為當?shù)匾恢ьH具專業(yè)水平的演出團隊。
“倉廩足而知禮節(jié),是產業(yè)發(fā)展帶動了整個村子的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董支書說,文化建設也在新農村建設中先行一步,著力塑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興村民。“黃獅村經驗”也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和肯定。2010年9月,中宣部部長劉云山來黃獅村調研時,給予了該藝術團極高評價和極大關懷,并協(xié)調文化部贈與黃獅村一輛流動舞臺車。
探索山村特色的新路子
董良玉告訴東方今報記者,黃獅村藝術團表演的節(jié)目大多是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其中舞龍舞獅、秧歌旱船頗有傳統(tǒng)。他說,黃獅村村名的定名到底是歷史上哪個具體年份,他們還沒有具體考證,但據(jù)老幾輩兒的人講,“黃獅村之所以叫‘黃獅’,就是因為以前表演舞獅很有特點,也很出名”。
“黃獅村是西峽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隨團的西峽縣委宣傳部部長李笑非說,西峽縣大力發(fā)展獼猴桃、香菇、山茱萸等綠色產業(yè),堅持“經濟強縣、生態(tài)大縣、旅游名縣”,實現(xiàn)保源頭、保民生、保轉型,加快推進生態(tài)農業(yè)、生態(tài)農村和綠色城鎮(zhèn)發(fā)展,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山村特色和縣域經濟科學發(fā)展的新路子。
廣電
記者天天寫總結
賽事高潮迭起,報道精彩不斷。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農村廣播記者逯晨陽在每天農運會報道結束后,還有一項任務就是坐下來寫當天的工作總結。
逯晨陽說,把這場盛會宣傳好、報道好,是責任,更是義務。從9月13日至今,他一共發(fā)了農運會相關的錄音稿件7篇、文字稿件8篇,基本圓滿完成了采訪任務。他的報道,原則上突出“農”字,圍繞“趣” ,將話筒對準普通運動員和農民觀眾,展示河南農民的新形象。
他介紹,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農村廣播本次派出了4名記者采訪第七屆全國農運會,每天報道結束后,人人都要寫工作總結,為的是查漏補缺,交流心得體會,把報道做得更有貼近性。
保障
24小時蹲點保電
9月20日9時許,隨著一輛應急發(fā)電車從天貴中州國際大酒店緩緩駛出,內鄉(xiāng)縣電業(yè)局第七屆農運會自行車賽事保電任務圓滿完成。賽事期間,內鄉(xiāng)電網運行穩(wěn)定,涉及比賽的場所、賓館及重要附屬設施沒有出現(xiàn)任何電力故障,實現(xiàn)了供電保障“零閃電”目標。該局每天出動50名保電人員,對涉賽的變電站、線路及賓館進行24小時現(xiàn)場值班、蹲點保電。(原標題:“農運搭戲臺,南陽展新姿” 獼猴桃“種”出文明村)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201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