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南陽

民間稀有劇種——內鄉宛梆非遺

2013/10/23 17:31:18 點擊數: 【字體:

民間稀有劇種——內鄉宛梆非遺

    宛梆劇照

    □石蘭

    宛梆,又稱南陽梆子,是生長形成于南陽的古老稀有劇種。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宛”,1956年正式定名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陜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當地的民歌小調、民間說唱融合后,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其深受中原文化、秦晉文化和楚文化的滋養,既有陜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樂的平整規范,還有楚樂的委

    婉清麗,其高八度嘔音花腔,系唱腔一絕。目前全國僅存內鄉宛梆一家專業劇團,號稱“天下第一團”,2005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宛梆的興盛時期是清道光年間至民國三十年前后,各縣民間的春祈秋報、婚喪嫁娶,多唱宛梆,極為流行。到處流傳著“扛起鋤頭上南崗,嘴里哼著梆子腔”的民謠。興盛時期,戲班子遍布南陽各地,演出地域除南陽各縣外,東至沙河兩岸的周口、項城,西至商洛、藍田,北到盧氏、靈寶,南達襄樊、河口。最有名氣的是內鄉夏館鎮張珊的“公義”班,創辦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名角薈萃,箱具齊全,先后培養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紅臉翟道三、黑頭杜林保等諸多藝術人才,使“公義”班名

    聲大振,成為宛屬各縣梆子班無可匹敵的戲班子。至今在內鄉還流傳著“能聽生娃飚一腔,男人不下地,女人不做湯”的生動民謠,足見宛梆戲曲的深入人心。

    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期,由于豫劇的流入和興起,加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動蕩,多數宛梆班社停辦,藝人相繼離散,使這個曾經風靡一時的古老劇種逐漸衰萎。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宛屬各縣的宛梆班社已經所剩無幾,內鄉境內僅存的“公義”班也瀕臨停演,部分藝人離散改業。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鄉宛梆迎來了二次復興的春天。為適應市場需要,劇團改革管理機制,實行“一團三隊”運行機制,由坐等演出改為主動出擊,由劇院演出改

    為面向農村基層演出,一舉扭轉了生存困境,使演出空間不斷拓展。如今,劇團每年平均演出600場次以上,戲約不斷,演出地域覆蓋南陽全境和周邊市縣。“紅白喜事唱宛梆,十里八鄉美名揚”成為內鄉宛梆的響亮標牌。為傳承宛梆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鄉縣還依托南陽文化藝術學校成立了宛梆專業班,每年招收培訓學員,使這一寶貴的稀有劇種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宛梆的傳統劇目《打金枝》,1992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天下第一團”匯演,捧回包括優秀劇本獎、最佳表演獎、最佳舞美獎在內的五個獎項,震驚戲劇界。

    作者檔案:石蘭,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青年詩人。現就職于內鄉縣互聯網信息中心。(原標題:民間稀有劇種——內鄉宛梆非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3-10-23)
0
下一條:內鄉縣名的由來上一條:鄧窯遺址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