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古鎮屢演“財富神話”。在古鎮開發熱度不減的今天,社旗縣在建的商埠文化產業園區以何取勝?
對“水鎮”的復興向往
7月14日,記者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南陽市社旗縣賒店鎮,發現這里出現了一片新的“古城區”。
在這片“古城區”,你可以看到經過升級改造的“天下第一會館”山陜會館等古建筑和新建的瓷器博物館等。經過拆建,原來新民居與老店鋪雜陳的永慶街、瓷器街等23條街道也變得古色古香。
2010年,社旗縣設立商埠文化產業園區。據園區管委會主任趙雨霖介紹,按照四大區域的建設規劃,除上述投資2億余元的“古城核心區”已見雛形外,待建的還有面積千余畝的“古碼頭區域”、“古航道區域”和“景區入口區域”。“南有麗江,北有平遙,中有賒店”是賒店人發展“古鎮游”的美好想象。
西塘、周莊、烏鎮,江南古鎮旅游屢演“財富神話”。明清時因水而興、如今河流幾近干涸的賒店,能否像它們那樣“振興”?
中央電視臺經濟點評專家沈青等人指出,當水鎮觀光給人帶來審美疲勞時,當休閑式旅游已令人難以滿足時,缺乏個性的“水鎮克隆”、同質化的競相效仿和財富想象未必能夠帶來贏利。這一點,古鎮開發尤應慎記。
誠信文化如何演繹
水旱相接、“南船北馬”的賒店是明清時的著名商埠。通過遺存發掘,很多人認為商業“誠信文化”是賒店古鎮的主題文化。
在山陜會館內,春秋樓里敬祀的關公是“義”的化身;會館內雕刻上的圖案隱喻誠信教化,“趙匡胤輸華山”說的就是趙匡胤下棋輸給陳摶老祖后,將華山作抵押并免稅的故事;鐫刻在石碑上的“誠信規則”更為具體:立于乾隆五十年的《公議雜貨行規碑》規定,“賣貨不得論堆,必要逐宗過秤,違者罰銀五十兩”。
社旗縣文化局辦公室主任徐東認為,遺存中蘊涵的“以義取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既和且平”等傳統商業的誠信美德,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社旗縣商埠文化產業園區的定位之一,便是打造“誠信文化傳播區”。
問題是,如何通過觀瞻和示范,大力提升商業“誠信文化”的對外影響力?
社旗縣牌坊街人張嘉軍撰文說,現代社會誠信主要是靠具有普遍作用的法制規范與制裁來實現,沒有幾個人想單純來賒店街接受誠信教育。與其過分作現代意識形態化虛空誠信宣傳,還不如進行“批判性”布展更有意義。
可以肯定的是,要想演繹好商業“誠信文化”,創新演繹手法是關鍵,同時還有很多事要做。
靠創意引人氣
據了解,我國目前有2800多座古鎮處于部分開發或待開發狀態。在我省10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開封縣朱仙鎮、社旗縣賒店鎮目前都在再造“古鎮”、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
按照規劃,社旗縣商埠文化產業園區等于再建一片新城。省文化廳文化產業處調研員劉義指出,“新城”應想方設法聚人氣。
據趙雨霖介紹,當地有許多誘人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社旗越調、三弦書、大調曲源遠流長,背閣、獨角獸、舞獅、高蹺等地方風味十足,木版年畫、雕葫蘆、剪紙、草編工藝等各具特色。它們可望成為“古鎮游”的一個亮麗組成部分。
省文化強省建設協會副秘書長陳思樺說,古鎮開發有賴于將古鎮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新的創意產業,反過來促進古鎮的旅游與開發。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民風、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守護古味要重視細節,差異化應是古鎮開發的主要戰略。
按照規劃,社旗縣商埠文化產業園區將依托古鎮建設,重點打造“商業誠信文化旅游服務產業、水域碼頭影視創意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產業、娛樂消遣游購服務產業、文化生產企業產品展演產業、戶外山水休閑產業”。這樣的產業格局充滿創意。擔起古鎮保護的責任,通過個性與創意吸引更多的游客自然融入,魅力“古鎮游”面臨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