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南陽

下寨遺址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比較

2015/8/3 9:42:04 點擊數: 【字體:

下寨遺址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比較

下寨遺址2010年度發掘Ⅱ區 資料照片
 
下寨遺址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葬比較
 
下寨遺址隨葬玉鉞及玉璜 資料照片

 
    下寨遺址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滔河鄉下寨村北,地處滔河與丹江交匯處。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建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對下寨遺址進行了持續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表明,遺址主要堆積為仰韶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和東周時期遺存,現存面積約60萬平方米。

    在2012-2013兩年發掘中,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了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墓地一處,發掘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葬133座。這批墓葬開口均在東周層下,普遍保存較淺,部分墓葬被東周及其以后遺跡破壞,殘缺不全。共出土各類隨葬品148件,計有陶器107件、玉石器39件和蚌片2件。這些墓葬按照墓主頭向的不同可分為甲、乙、丙、丁四類。

    甲類墓葬頭向大致朝南,共59座。其中24座發現有隨葬品,占墓葬總數的40.7%。這類墓葬出土隨葬品共計29件,主要為玉石器,且鉞占絕大多數。計有玉鉞或石鉞22件、玉璜1件、石斧1件和石飾品2件。出土的玉石鉞皆為凸弧刃,整體近似“風”字形。其形制與靈寶西坡墓地同類器非常接近,含山凌家灘文化也有部分此類形制的鉞。從墓葬出土陶器、玉石鉞、石飾品等形制特征分析,甲類墓葬的時代應為仰韶文化晚期。

    乙類墓葬頭向大致朝西,共55座。其中35座發現有隨葬品,占墓葬總數的63.6%。這類墓葬隨葬品主要為陶器,共出土陶缽28件、陶壺28件、泥質小陶罐11件、紅陶杯5件、折腹圈足陶簋1件、陶器圈足1件、陶片2片。此外還見有石鉞和石鏃各1件。從隨葬陶器的特征分析,這類墓葬主體年代為石家河文化早期或略早。

    丙類墓葬頭向大致朝東,僅4座。其中一座腰坑中隨葬陶缽和陶壺各1件,埋葬方法和器物形制同乙類墓葬一致。其時代也與前者大致相同。

    丁類墓葬頭向大致朝北,共15座。與前三類相比較大,埋藏略深,部分墓因而保存相對較好,隨葬品也比較豐富。7座墓葬發現有隨葬品,其中4座存在腰坑陶器和鉞共存的現象,分別占墓葬總數的46.7%和26.7%。這是目前豫西南、鄂西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品最為豐富的石家河文化墓葬。根據隨葬陶器的組合與特征分析,這類墓葬主要為石家河文化早期。

    從墓葬隨葬品來看,甲類墓葬隨葬品主要為玉石鉞,乙、丙類墓葬隨葬品主要為陶器,而丁類墓葬隨葬品則陶器和玉石鉞各占一定的比例。此外,單從隨葬鉞的形制分析,乙類和丁類墓葬出土鉞的形制一致,皆平刃,整體呈梯形,為平板狀,其形制與甲類墓葬出土的弧刃“風”字形鉞明顯不同。另外,后三類腰坑埋藏陶器的墓葬在陶器埋葬方式、陶器組合和缽底鑿孔等習俗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關系較甲類墓葬更為密切,屬于同一文化傳統。

    綜上可以看出,甲類墓葬和后三類墓葬之間具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分別屬于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系統和江漢地區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系統。

    下寨遺址發現的仰韶時代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時期墓地集中埋葬、分布較為密集、使用時間較長且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填補了豫西南、鄂西北地區同類遺存考古發現的空白。墓葬表現出的文化面貌印證了豫陜鄂三省交界地帶文化因素的多元和性質的復雜,墓葬隨葬品和規模所暗示的社會逐步復雜化的趨勢也比較明顯,為我們認識丹江口庫區交匯地帶的文化面貌和社會發展狀況提供了新的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特別是乙類墓所代表的腰坑葬習俗,是國內目前考古發現中時代較早的,為探索腰坑葬的起源提供了線索。單獨隨葬玉石鉞的墓葬以往在這一地區較為罕見,對于相關問題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