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南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南陽

老船工的“丹江號子”

2017/1/13 10:15:54 點擊數: 【字體:

 

    清晨,微曦薄霧。河畔柳樹下,陳文義面朝河水,雙手撐竿,腰背一挺,下巴一抬,喊:“快拉錨!快開船!一路上,要安全嘍嗨……”

    蒼勁雄渾的船工號子,裹著淡淡的蒼涼,飄向波光瀲滟的丹江河……

    一

    今年78歲的陳文義,喊船工號子已64年了。如今,號聲依舊,卻不見了往昔那般的場景……

    老陳的家仍在河邊,卻是灌河河邊。每天早晨起來,他都會在河邊喊上一曲。“唱了一輩子,習慣了,不喊上幾聲心里不舒服。”

    河不再是丹江河,船不再是丹江河的船。一臺老舊的磁帶錄音機、一個磨破了邊兒的筆記本和一根被握得油亮的竹竿——這是他目前唱船工號子的全部家當:竹竿用來當撐船的篙,筆記本用來記詞,錄音機錄他每天唱的號子。

    號子響起,有人駐足觀望,時不時還有一聲喝彩:“好!”而這聲“好”,往往會讓老陳興致勃勃,一首接一首,唱上大半天。老陳說,每天喊一喊,感覺神清氣爽。“偶爾也有失落,畢竟丹江上不再有號子聲了。”

    二

    據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丹江就已通航。俗話說“露水沒籽,號子沒本”,丹江號子是船工們在勞動中即興創作,口耳傳唱流傳下來的。其淵源始于夏周,成于春秋戰國,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綿延傳承四千年之久。

    老陳出生在丹江岸邊的淅川縣盛灣鎮,一家三代船工。聽著爺爺、父親的號子聲長大的他,耳濡目染,也會哼上幾句。1951年,為了多給家里掙一份口糧,14歲的他跟著父親踏上了丹江河上的大船,開始了船工生涯,從此與船工號子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陸路阻滯,丹江航運繁榮,航道上至陜西龍駒寨,下達湖北老河口,順漢江又可入航長江,丹江沿岸百姓多依靠航運討生計。老陳回憶說,當時從淅川到武漢,一趟最快要30天,江上隨處可見大小船只,碼頭處最多時能停靠幾百艘船,帆檣林立十余里,場面蔚為壯觀。這么多的船只也養活了大量船工,平日里至少幾千名船工生活在丹江上,“個個都會唱上幾首號子。”

    老陳當時年紀雖小,但聰明伶俐,學東西也快,經常跟在老船工后面跑,船工們唱號子,他就跟著一起唱,久而久之,他就把各種曲目學了個遍。

    “丹江號子有二十多個曲調,一百多個曲目,有起錨拉纖唱的,有撐船行舟唱的,有裝卸貨物唱的,有推船扛船唱的。”老陳說,號子字詞質樸、押韻,喊唱流暢順口,聲調蒼勁幽遠,音韻悠長,雄渾有力。一人領唱,眾人應和。

    “唱號子還有規矩:三人不喊,四人不叫,五人六人瞎胡鬧,七人以上才熱鬧;一個喊,多個接,號聲震天干勁高——唱號子的人越多,干勁越足,行船也越整齊。”

    每逢新船下水或在淺水區扛船時,喊號子的人也是最多的,領頭的一吆喝“哎喲依嗨!船扛活了!”一眾附和“哼!”領頭催促“走了走了!快行船呀!”又是一陣接應“嗷!”曲調上揚,領頭的鼓舞士氣“撐篙頂住吆!順水走了吆!”“吼!”

    “過去的老木船輕則幾噸,重則幾十噸,幾十個船工一起喊,喊聲震天響。這時的號子聲,調子清揚,帶著船工的殷切期盼,盼著一帆風順,盼著滿載而歸。”

    三

    俗話說,“丹江漢江險灘多,有名險灘記不全,三百六十有名灘,三百六十無名灘。”由此可見,丹江險灘之多。

    因為船大,行船拉纖時,船頭看不到船尾,碰到情況怎么辦?“這時候喊號子就顯得尤為重要。號子變成了船工的溝通語言,能起到指揮協調、統一號令的作用。”特別是逆流而上,領頭的唱起《急流上灘倒排號》:“吆依嗨,頂住激流水喲!”眾答“啊!”“準備倒排啦!”“嗷!”“船靠號子,馬靠鞭吶,號子一喊,浪淘天吶!”“嗨!嗨”……一應眾和,慷慨激昂中,船工們在領頭的指揮下,順利穿過急流。(注:“倒排”,丹江船工俗稱“蛤蟆蹬”,即在急流淺灘處逆水上行時,需要由眾多船工分別拉纖和后推使船行駛。)

    每逢船“過街”,兩岸店鋪林立,人流攢動,熱鬧非凡。這時船工們就會唱《過街號》:“一河兩岸看熱鬧吶,可要記住吆,別亂花錢吶,不嫖不吸不賭博吆……”船工們就這樣把他們的愛與恨、苦與憂、辛與酸、難與愁,融入其中伴隨著喊號聲世代傳唱,教誨一代代丹江人成長。

    四

    伴著震天的號子聲,老陳漸漸長大。因為吃苦耐勞,又有技術,從拉纖的船工變成了掌舵的船長。老陳說,領唱號子還有個規矩——吃雞頭。每逢開船前,必有雞頭,哪怕沒菜了,船工們也自覺地不會去夾雞頭,雞頭獨屬領頭的。

    剛上船時,因為年紀小,沒力氣,老陳累得直哭,就如同號子里喊的“不怕地呀,不怕天吶,就怕下河去拉灘吶”“頭蒙眼花,口舌干吶,眼珠往外冒呀”“誰說駕船活不重哪,請到河里去看看吶”……然而,正是這嘹亮的號子鼓舞著他不放棄,也使他從跟唱的變成領唱的,吃上了獨一份的雞頭。

    從1951年到1971年,一艘木帆船,老陳常年吃住在上面,娶妻生子都在丹江上,經歷了暴風驟雨,酸甜苦辣,一趟趟行駛江面。從丹江到漢江,再到長江,每一道灣,每一處灘,老陳都能用他的號子唱出來:“丹江有個小麻灘、太白灘和關防灘,巖塞灘和白渡灘,西石牛和代白灘……”

    1971年,淅川縣發展第一條機械船,經淅川縣航管站任命,老陳做了第一條機械船的船長,之后,丹江上機械船越來越多,機器的轟鳴替代了激越的號子聲,號子沒了用武之地。漸漸地,老陳有些落寞,“這號子沒人唱了可咋整呀!”他雖然時常帶著船員們唱上幾段,卻依然止不住號子的頹勢。丹江號子似乎要沒落在丹江河上了。

    “這號子可不能從我手里斷了根呀!”老陳心里想。于是,連小學也沒讀完的他拿起筆,翻開本,一筆一畫地記錄自己所唱過的丹江號子,一遍一遍地唱響號子聲。

    退休之后,賦閑在家的老陳下棋、喝茶、散步。但他一直有塊心病——總是想著丹江號子,“光是自己唱唱,沒個人繼承不行呀!”

    五

    丹江號子是幾千年來船工留給丹江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在老陳和一些老船工的呼吁下,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淅川縣開始組織航運、文化等部門走訪全縣,遍尋會唱號子的老船工,把丹江號子匯集成冊,搶救這一特殊的勞動音樂。

    為此,縣里還曾搭建臨時場景,就像是回到了當年繁榮的丹江河上一樣,老陳和十幾名鬢發蒼白的老船工一邊做著行水走船的各種動作,一邊喊著各種名堂的丹江號子,表情莊重嚴肅,號子聲震動四野。

    2009年6月,丹江號子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老陳也成為傳承人。

    也正是這一年,淅川縣民俗歌手李紅雨慕名拜訪老陳,提出要學習丹江號子。提起這事,老陳心里那個高興呀!他說,傳承人責任大得很呢,“這號子終于后繼有人了!”

    兩人結成忘年交,亦師亦友。老陳用最純粹的聲音教李紅雨唱號子,李紅雨則用專業音樂知識為號子譜曲配樂。

    2014年6月,在南陽“唱響白河”群眾文化演出活動中,經過精心編排的丹江號子正式走上舞臺,面向世人以表演的形式喊出了新生。隨后兩年多,丹江號子在全省各地演出120余場,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如今的丹江碧波萬頃,告別了險灘急流,激勵人勞動的丹江號子也似乎成為過去,但當用于表演的丹江號子如詩般回蕩在丹江上空時,老陳心中有了安慰:“要不了多久我該唱不動了,但它,留下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南陽2016年諸葛亮文化旅游節隆重舉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