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縣:曲藝說唱團助力扶貧扶志
2018/5/25 17:27: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在家門口就能聽到原汁原味的墜子三弦,真得勁!”家住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鎮梁崗村的村民張大媽說。近日,社旗縣“扶貧扶志”曲藝說唱團來到這里進行曲藝下鄉巡演活動,讓平時寧靜的小村一下子熱鬧起來。
天穹作幕,大地為臺;鑼鼓鏗鏘,絲竹悠揚。女著藍旗袍,男穿灰長衫;八角鼓叮咚,三弦瑟瑟響。演員一詠三嘆、有板有眼,觀眾前俯后仰、笑聲不斷……自去年年初至今,像這樣扶貧扶志惠民演出的場景,在社旗縣的廣大農村已逐漸成為常態。
社旗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有85個重點貧困村,建檔立卡29166戶88761人。目前,仍有15486戶37237人未脫貧,扶貧攻堅任務艱巨。
扶貧先扶志,有志才有為。去年以來,社旗縣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在全縣貧困村創新開展以“一設兩評四榜”(開設“初心屋”,評選“十星級貧困戶”、評比環境衛生先進戶,列出貧困進步榜和退步榜、農戶環境衛生先進榜和落后榜)為重點的扶志工作助力脫貧攻堅活動。貧困戶憑每月的“兩評”得分,可換取由鎮包村干部、村支部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隊長聯合簽名確認的“積分卡”,就能到村“初心屋”里免費領取生產生活必需品。物質上的激勵、精神上的幫扶,讓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慢慢扭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逐漸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隨之匯聚升騰。
扶志工作離不開文化的助力。社旗縣作為傳統的曲藝、戲曲之鄉,大調曲、三弦書、越調等河南省特色曲藝品種和地方劇種的重要發源地,聽書聽曲兒是農村過去常見的文化娛樂方式,現在仍然深受村民的喜愛。良好的群眾基礎,讓曲藝藝術在扶貧扶志方面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去年年初開始,在社旗縣委宣傳部的倡導下,社旗縣文化館整合“文化輕騎”和說唱團等力量,組建社旗縣“扶貧扶志”曲藝說唱團,通過創新傳統曲藝文化、開展曲藝下鄉巡演,力促補齊扶貧攻堅的“精神短板”。
一年多來,社旗縣“扶貧扶志”曲藝說唱團積極開展曲藝下鄉巡演活動,幾乎唱遍了社旗的角角落落,已逐漸成為該縣扶貧扶志工作的中堅力量。在巡演過程中,演出內容也不斷推陳出新,除了《白蛇傳》等傳統曲目外,更多的是曲藝說唱團圍繞脫貧攻堅自編自演的曲藝節目。
“暖民心順民意,脫貧致富奔小康;多種渠道來致富,齊心協力奔小康;自主創業有途徑,萬眾一心奔小康……”大調曲聯唱《萬眾一心奔小康》就是社旗縣“扶貧扶志”曲藝說唱團的優秀創新節目之一,也一直是巡演的保留節目。朗朗上口的戲詞,活靈活現的表演,淋漓盡致的展示,一言一語、一個動作就能傳遞出豐富的信息,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達到了啟示教育的目的。
“只有唱進群眾心坎兒里,唱出群眾的心聲,群眾才愛聽愛看,扶志教育的效果才會更好!”76歲的王萬玲是三弦書宛東流派傳人、曲藝說唱團的臺柱子。2005年,他演出的三弦書《搶辣椒》唱到了中央電視臺,成為南陽市曲藝演出進入央視“曲苑雜壇”欄目的第一人。由于長期生活在基層,王萬玲善于把聽到看到的趣事創作成生活段子——由他編演的戲曲小品《稱媽》,是曲藝下鄉巡演的壓軸節目:一位主持正義的老舅、一桿用來現場稱媽的大秤、一個裝滿水的豬尿泡、一對不孝敬老娘的小夫妻……詼諧幽默的表演中,一針見血地對農村一些不孝兒女進行了辛辣諷刺,對樹立孝德文明新風產生了積極作用。
“為增強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我們除了編演《萬眾一心奔小康》《稱媽》等作品外,還創作推出了快板書《扶貧攻堅打勝仗》、小品《扶貧就是好 群眾離不了》等曲藝節目。截至目前,已組織曲藝下鄉巡演170多場,曲藝說唱團每到一個村,都特別受群眾的喜愛。”社旗縣“扶貧扶志”曲藝說唱團負責人王書珍說,“群眾不脫貧,堅決不撤兵。下一步,我們會緊扣惠民舉措,以宣傳黨的脫貧政策、增強群眾脫貧信心為己任,繼續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貧曲藝節目,并一直演下去。”
社旗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賈迪表示,通過曲藝下鄉巡演的方式把精準扶貧政策傳遞給老百姓,在全社會形成了“真是貧困戶,大家來幫助;想當貧困戶,很難有出路;爭當貧困戶,永遠不會富”的共識,促使貧困群眾樹立勤勞致富的理念和信心,扶起脫貧志,鼓起精氣神,打贏脫貧戰,同奔小康路。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