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報道: (記者郭啟朝通訊員屈連文文圖 ) 4月26日本報以《南陽驚現西周古墓墓主或為藩國貴族》為題報道的南水北調南陽夏餉鋪段施工工地發掘出的西周晚期古墓群有了新發現。昨日記者在發掘現場發現,其中出土的6件青銅器刻有“鄂侯夫人”銘文,其中包含一個刻有“養國國君”字樣的銅方壺。據此認定,該墓葬為西周鄂國的“鄂侯夫人”墓。
據考古人員王偉講,在此共發掘了10座墓葬,其中一號墓為大型豎穴土坑墓,墓室長6.4米,寬4.3米,葬有木質棺槨,外附一米厚的青膏泥。在該墓葬中,相繼出土了青銅鼎、簋、鬲、壺、盤、車馬器,玉戈、玉璧、玉玦、玉璜等23件重要文物。目前考古人員正組織專家對其他銘文進行破譯。
一號墓出土的7件銅鼎形狀一樣、紋飾一致、大小不一,是典型周代侯級貴族的列鼎,其中6件銅鼎上有“鄂侯夫人”的銘文。
王偉指著幾個青銅器上的銘文說,其內容分別是:“唯正月初吉己丑鄂侯作夫人行鼎”,“鄂侯為夫人作行鼎”,“鄂侯為夫人作行簋”,“鄂侯為夫人作行鬲”。
據此認定,一號墓墓主人為鄂侯夫人。
鄂國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方國。據《史記》等文獻記載,商代時,鄂國就十分強大。西周時的鄂國,地處漢水以北,淮水以西,是周王朝當時屏藩南土的軍事重鎮。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有關鄂國的歷史記載缺失,一度成為史學懸案。
此次出土的大批鄂國青銅器等文物,為研究鄂國歷史及周代分封情況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引起國內歷史、考古學界的高度關注。
記者在一號墓出土的一個銅方壺蓋上看到,上面刻有:“養伯輔自作寶壺其子子孫孫永寶永享”銘文,其中落款特意署名:“壺為養國國君”。
這個銅方壺與養國國君究竟什么關系?據考古人員介紹,養國是西周時期的嬴姓小國,有關養國的詳細情況,歷史文獻資料基本失載。目前,關于養國的確切地方,史學界有四種爭論,一為在今河南沈丘縣東,二為在安徽臨泉以東,三為在今河南襄城魯山北、郟縣西南的寶豐縣境,四為桐柏縣月河鎮左莊墓地附近。夏餉鋪村“養國國君”銘文,對于研究養國歷史提供了寶貴依據。
“但出土銅方壺的一號墓不是養國國君墓。”考古專家崔本信告訴記者:“壺為養國國君”的意思是,這個銅方壺可能是養國國君送的,也可能是該女子的嫁妝,銅方壺在當時是重要的禮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