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鋼水燈文化最早起源于放河燈的民俗,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傳承。據舞鋼市有關人士介紹,從當地廣為流傳的“放水燈祈福國泰民安,謝禹王助民斬妖除怪”等民間傳說看,放水燈可追溯到大禹時代。到了宋代,中秋節放河燈的民間習俗已經興盛起來。每到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當地百姓就地取材,制作出蓮花、南瓜、茄子等形狀的燈。夜幕降臨,皓月當空,伴著秋收的喜悅與期盼,人們來到河邊,將一盞盞河燈點亮置放河中,讓其順水漂流,以此寄托對親人的思念祝福之情,表達對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寄托于長長的流水,期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祛病去災、幸福安康。
舞鋼市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優勢,石漫灘水庫——“龍泉湖”建成蓄水后,水在城中,城市臨水而立,山水林城一體,以水面開發利用成為該市發展旅游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態休閑度假游,已成為中原地區不可多得的休閑旅游勝地。2001年,舞鋼市為進一步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提高舞鋼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傳承淮河上游民眾在中秋節放水燈祈福的習俗,依托城水相依的獨特優勢,借助舞鋼中秋節放水燈賞月的傳統,舉辦首屆大型水上景觀燈展示活動——舞鋼水燈節。
鑒于舞鋼市燦爛的水燈文化和有序傳承,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將該市命名為“中國水燈文化之城”,并在該市建立了中國水燈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