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店嗩吶興起于清乾隆初年,韓店鄉紳郭旦酷愛戲曲,出資供養兩個戲班,使韓店積淀了厚重的戲曲文化底蘊。民國年間,嗩吶藝人劉林落戶韓店,從而推動了嗩吶這一民間藝術在這里生根開花。
進入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活”了韓店嗩吶藝人的經濟頭腦。他們受聘演出叫“出好兒”,主要是針對紅白大事。最初出一次“好兒”5元錢,之后隨著群眾收入的增加“出好兒”的報酬也不斷增加。至90年代,“出好兒”的報酬增至150元至300元不等,人均月收入多者可達1300元左右,少則不低于400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非常可觀的經濟收入,韓店村的“萬元戶”基本上都是嗩吶藝人。
韓店嗩吶的傳承主要以家族傳承為主,輔以師徒傳承。師徒傳承既不拜師也不收費,主要是交往比較密切的人之間建立起來的傳承關系。所以,韓店嗩吶藝人非常集中,122名傳承人中韓店村就有107人,占傳承人總數的88%;截止目前,韓店嗩吶樂班31個,占全縣嗩吶樂班總數的56%,全村從藝人員達210余人。
近年來,韓店嗩吶與時俱進,與電子琴等現代樂器相結合,在演奏內容和形式上不斷創新, 廣泛應用于婚嫁迎娶、店鋪開張、節日慶祝等,深受群眾喜愛,也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的一支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