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老兩口寫作,不單是為了充實晚年生活,更重要的是將那些即將消失的民間故事收集、保存和流傳下來。我們把聽來的故事整理整理,終日忙活,心里既有了寄托,也能讓鄉親們讀讀、看看,你樂、我樂、他也樂,大家都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一提起寫“故事”這茬事兒,年逾七旬的賀玉和老人立馬興高采烈地說。
賀玉和是平頂山市石龍區高莊街道辦事處張莊村人,15年前,從石龍區山高煤礦退休后返鄉。據張莊村黨支部書記賀根奇介紹,賀玉和小時候愛聽大人們講故事,腦袋里裝了很多好故事。賀玉和結婚后發現,妻子董玉枝也與故事有緣,夫妻二人在故事中度過了數十載春秋。步入晚年后,老兩口便萌生了編寫民間故事的想法。于是,老賀起草,老伴幫助修改,老兩口歡歡喜喜地寫起民間故事來。
遙想當年,賀玉和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在村旁一個叫火神社的小廟里,聽完評書藝人說的《千載娘娘山》后想,我們這里每逢正月十五、十六,人們不也登上娘娘山求雨、求子、求福?書中說的娘娘山會不會就是我們這里的娘娘山?他追問評書藝人和上年紀的老人后證實,此處的娘娘山正是評書中說的山。傳說山上的娘娘叫蘇云妝,是一個文武雙全、精通兵法的奇女子。后來,賀玉和從村上的一張姓人家借到了一本《王宏傳》的老書,寫的是蘇云妝收降山大王王宏的傳奇故事,可書還沒看完便被張家要了回去。精彩的傳奇故事在賀玉和心中結成了一個結。從此,他對民間文化越發產生了濃厚興趣。
1997年7月,賀玉和開始搜集有關蘇云妝的傳奇故事。由于蘇云妝是傳說中的人物,資料搜集十分困難。他深入民間,四處打聽石龍區、寶豐縣、魯山縣一帶神奇的民間傳說。對于歷史典故,他也不惜跑幾十里的路去刨根問底。
為了弄清蘇云妝收降王宏時,兩軍交戰為什么叫龍虎斗,賀玉和6次去南陽市找藝人們尋找答案。近兩年的時間,賀玉和自備干糧跑了40多個鄉鎮的200多個村莊,收集到了30多萬字的民間文學素材。蘇云妝的人物形象漸漸地在他的腦海中豐滿起來。
1999年,賀玉和開始創作《蘇云妝傳奇》戲曲劇本。半年多的時間,他完成了《義軍將領》、《皇宮恩怨》、《巨風尊位》上中下三部共18集文稿。
由于不是專業的戲曲創作人員,賀玉和較難把握好臺詞、唱法。于是,他和教師出身的老伴兒董玉枝將人物造型、服裝用筆畫出來,帶著劇本請教專家、戲曲愛好者,根據其建議進行修改。先后經過5次大的修改,2001年, 27集十余萬字的戲曲劇本《蘇云妝傳奇》終于完成。
劇本得到了平頂山市和許昌市幾家劇團的認可,這使賀玉和夫婦的創作熱情更加高漲。在老伴的幫助下,賀玉和白天在外收集民間故事,晚上在家整理收集來的材料。他除了寫戲曲劇本外,還把有的劇本改寫成民間歷史小說。
這老兩口寫的民間故事,不僅生動感人,而且按時段、地段編排有序。既有發生在民國時期的《杏樹井里的紅胡子》,也有抗日戰爭時期的《石寨風云》,還有解放戰爭時期的《兩地忘不了的悲歡槍聲》,尤其發生在石龍區境內夏莊村的《樊鐘秀與王震軼事》、青草嶺下的《青嶺兒女》以及發生在賀玉和家鄉的《解放軍到馬道》等故事,當地人讀了倍感親切。
張二成溝村的李彩、張寶山二人,讀了賀玉和寫的《張二成溝的傳說》、《張二成興家》后同聲稱贊:“寫得太好了,讓俺張二成溝村的名氣也大起來。”馬道村老黨員王天順說:“這些文章可要保存好,不僅我們讀,還要讓子子孫孫讀下去。”
到過賀家的人都知道,賀家老屋雖然簡陋,但陳設井然,墨香盈室。而案頭上一高摞的“故事”,已被刊載20多篇、60余萬字。其中長篇故事《金雀三姐妹》還未寫完,老賀病倒了。待病情稍有好轉,他便不顧家人的勸阻,坐在病床上寫完了后面的15000字。
“有時老賀病了也要堅持寫,我勸他歇歇,可他笑著說,‘腦子越使越靈。勤動腦還能預防老年癡呆癥哩!再說吧,萬一哪天我不在了,把一肚子故事帶走了也怪可惜的,還得加油寫。’”3月11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董玉枝既無奈又開心地述說著。 □本報記者 高 勇 本報通訊員 姜水明 王雪琳【原標題:古稀老夫婦 癡迷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