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寺,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所轄汝州市東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風穴寺始建于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蘢,流水潺潺。迤儷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處”的詩情畫意。
風穴寺始建于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風穴寺,位于汝州市東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峰巒秀拔,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景如畫;寶塔高聳,殿閣巍峨,碑碣林立,典雅古樸,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風穴山口,兩山夾道,萬木蔥籠,流水潺潺。迤邐北行3華里,方能發現寺院,確有“深山藏古寺”,“曲徑通幽處”的詩情畫意。寺院群山環抱,北有紫霄峰,側有紫云峰、紗帽峰、香爐峰、石榴嘴峰等9條山脈逶迤相連,朝向寺院,有“九龍朝風穴,連臺建古剎”之譽。寺內殿、閣、樓、臺140余間,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多變多姿,集中秀麗。
七祖塔
位于寺院中心,是一座高聳入云的九層疊澀密檐式空心磚塔,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有1260多年的歷史。這座塔總高24.17米,塔剎由相輪十重、寶蓋及火焰紋構成,高大美觀,為紀念唐代著名和尚貞禪師所建。唐宣宗十三年(公元859年)四月,禪主道源來此主持重修寺院時,在塔內塑一尊釋迦牟尼佛像,又將舍利藏于佛心,此塔又名為七祖舍利塔。
七祖塔具有特殊的時代風格。塔基比較小,平面為方形,塔身從下向上由細漸粗,至中部又由粗漸細,遠遠望去,其外部輪廓似拋物線。猶如火焰升起,別具一格,是全國保存完整的唐塔中之佼佼者,具有很高的科學、文物各藝術價值,也是風穴寺的文物之最。該塔自創建以來,一千二百多年間,歷經風雨、雷電、地震撼搖,傲然屹立,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師的聰明才智。
塔林
風穴寺的塔林分上、下兩處,原有一百一十五座,現存古塔83座,僅次于少林寺塔林,現為全國第三處大塔林。塔的形狀各不相同,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形如寶瓶為喇嘛式塔,有的用青磚壘筑,還有的純屬一件大型石雕,形式多種多樣。
碑刻
風穴寺有歷代碑碣三百余塊,多為寺內建筑記事、捐款名單,也有名人繪畫題詠。書法有真、草、隸、篆,體裁有詩、詞、歌、賦。最為有名的為《大唐開元寺故禪師貞和尚瑤塔銘》、七祖塔上唐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刻寫的《佛頂尊勝陀羅尼幢》和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刻寫的“佛頂尊騰陀羅尼幢”和“風穴七祖千峰白云禪院記”。《風穴七祖千峰白云祥院記》立于五代后漢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八月十五日,龜趺圓首,雙龍蟠回,為寺中現存最古碑刻之一,對于研究中國佛教史頗有價值。
鐘樓
鐘樓原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歷代多有修葺,從寺院碑碣、《寺志》的記載可知,明代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和清代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重修過。但在一些斗拱結構上還明顯保存有宋代建筑的風格特點。
鐘樓內有四根粗大的木柱,二丈四尺高,柱端架一橫梁,梁上懸掛一口鑄于北宋宣和七年的大鐵鐘,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傳說此鐘是用囤土升高法,逐漸將鐘升高至頂部,再將囤土去掉。宋代大鐵鐘流傳后世的已經很少了。這口大鐵鐘鑄造精致,音律準確,聲音宏亮。因此汝州八景中就有“風穴鐘聲”。游人多登臨鐘樓,憑欄眺望古剎景色,抒發情懷。
升仙橋
橋橫洞口,費長房見壺公于市,懸壺賣藥。因師事之得其術,歸其山中。一日,指竹枝化龍于橋上,乘而仙去,此與漢書所載略有不同,清代和尚釋行喜詩云:“翠微深處有神仙,跨鶴來參風穴禪。打破懸關歸去日,過橋拋卻悟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