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縣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古代衙署中惟一的明代縣衙建筑。位于河南葉縣東大街。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縣衙坐北朝南,占地16848平方米。整座建筑由中軸和東、西兩側副線上的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主體建筑有大堂、二堂、三堂、獄房、廚院、知縣宅、大仙祠、虛受堂、思補齋等建筑。200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楹聯文化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在葉縣縣衙懸掛有不少寓意深長、詞語優美的對聯。
大門楹聯:
天聽民聽天視民視,
人溺己溺人饑己饑。
身為官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上天和百姓的耳聞目睹之中,當百姓陷入困境時自己不搞特殊,愿和百姓共渡難關,表達了官員愿意接受百姓監督的坦蕩胸懷。為歐陽霖所做。當時歐陽霖做這副對聯就是為了提醒自己,既然做了百姓的父母官,就要關心百姓疾苦,就要光明磊落,敢負責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應該說,歐陽霖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按葉縣有關記載,歐陽霖在任六年,辦義學、修縣署、定八景、纂縣志,在葉縣做了不少好事。
大堂楹聯:
我如賣法腦涂地,
爾敢欺心頭有天。
對著的是跪石。這樣設置,用心明顯:一方面申明為官者嚴格執法、主持公道,若不是這樣,愿意接受一切處罰;另一方面則告誡涉案人員要遵守法紀,實話實說,否則天理難容。
大堂楹聯:
丹毫一點,乃吾民利害攸關,須念悖出必將悖入;
白日三桿,即爾室公私畢照,莫謂知顯不在知微。
知縣朱筆一揮關系著百姓的生死,當做出一個錯誤判斷的時候,一定有一個攝入錯誤判斷的過程。日上三桿,陽光普照大地,把世間萬物照得清清楚楚,不要以為別人只看到你做的好事而看不到所做的壞事。
卷棚中間的楹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到一任官職并非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如果為了百姓失去官職也不是什么恥辱的事情,不要以為一個地方官左右不了什么大局,一個地方官關系一方百姓安樂,身為官員所拿的奉祿全部來自百姓的血汗,不要以為百姓好欺負,要牢記自己也出身百姓,也是百姓中的一員。
卷棚兩梢間的楹聯:
山色壯金銀唯以不貪為寶;
江流環鐵石居然眾志成城。
身為官員如果以民為重,就算是一山一水這樣的湖光山色也比金銀財寶重要得多了;如果能和百姓同甘共苦,就像江流中的柱石一樣,再大的外來力量也能抵擋。
這兩則聯深刻地表達出上至朝廷、下至百姓對為官者的期望。楹聯作者身為地方官,能自覺與百姓一等,視百姓為衣食父母,的確難能可貴,使看到這兩副對聯的人都深有感觸,這兩副對聯可謂警世名言,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
二堂正中檐柱上有楹聯:
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
這是抗日名將謝晉元將軍自題聯,意為弘揚人間正義、學習古今德操完備之人。孫中山、蔣介石曾書寫過,此處系于右任書。
三堂兩側廊柱上楹聯:
今古今古今今古,
古今古今古古今。
以有限的兩個字的變化來開啟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世界上一切可氣、可怒、可恨的情緒都隨著這有限的兩個字而融化了,多了一分愜意、一分恬靜、一分快樂。它辯證地告訴為官者,昨天、今天、明天所做的事情都將成為歷史,歷史是公平的,它能記錄下有所作為者所作的善舉,也能記下無為者的劣行,告誡官員要珍惜在任的每一天,不要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灰暗的一筆。
宅門楹聯:
受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
做一事須精一事庶已心乃安然。
公務人員拿人錢財的同時就把自己的人格一并出賣了,不要以為別人會不知道。在工作中,只有兢兢業業,一絲不茍,才能無愧于自己的良心。
虛受堂楹聯:
虛心竹有低頭葉,
傲骨梅無仰面花。
這是鄭板橋《竹梅圖》中的句子,告誡人們要謙虛,人貴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思補齋有楹聯:
孔子乃至圣先師每日猶潔身三自省,
吾儕本無名后學時刻領補過多反思。
像孔子這樣的至圣先師還要每天三省自身,我們這些后輩更應當時時刻刻補過多反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