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頂山魯山縣西南層巒疊嶂的伏牛山中,有一座規模宏大、極為神秘的地下軍事指揮中心,近幾年來漸為人知。這座修建于上世紀60年代特殊時期的地下軍事工程,一直以來隱藏在深山之中,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它已成為誘人探尋的“秘洞”奇觀,這就是魯山縣已建成開放的秘洞景區。
“秘洞”緣何建魯山
據魯山秘洞景區提供的有關資料顯示,秘洞景區原名林彪地下軍事指揮中心,系文革時期著名的“571”工程的組成部分。它始建于1968年4月,完工于1971年8月,曾動用兩個師的工程兵進行修建,歷時3年多,耗資數億元。1985年轉交地方后開發為旅游景區。
工程如此浩大的林彪地下軍事指揮中心為什么會建在魯山山區內?據秘洞景區導游員介紹說,上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加劇,中蘇關系惡化,第三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毛澤東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略方針,搞了一批備戰的“三線工程”。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并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林彪為擴充勢力,派時任空軍司令員的吳法憲協同自己的兒子、時任空軍作戰部副部長的林立果乘坐直升機,連續數月超低空勘察,最終認定這里是一塊風水寶地:其一,它地處伏牛山腹地,自古就是軍事要地;其二,群山環抱,隱蔽性極好;其三,山體為整體花崗巖構造,硬度在七級以上,適宜開鑿大型山洞……1971年3月,吳法憲、林立果在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的陪同下,曾進入秘洞視察;同年8月,工程竣工。
后來隨著中美關系解凍,世界格局變化,這座耗資數億元的的地下工程最終沒能派上用場。1985年,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了百萬大裁軍,留守地下指揮所的部隊撤離,將“秘洞”移交給地方管理。此后,當地人將此地改為“秘洞景區”,搞起旅游開發。
景區“三洞”成奇觀
位于207國道約一公里遠的秘洞景區內,四周層林疊翠,奇峰連綿,流水潺潺,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導游員介紹說,景區“秘洞”主要分為指揮洞、作戰洞、通信洞三大奇觀。在導游的帶領下,記者一行率先參觀了距離景區門口較近的作戰洞。來到代號為“604”的作戰洞,從外面看洞門跟一般農家屋門差不多大小,里面卻是一個400多米的長廊。此洞高寬分別為3米、2.5米,洞中共有房間112間。舉步向前,只見主洞、側洞縱橫交錯,曲折環回,旁支別出,布局復雜,讓人如入迷宮。每個房間前都掛有標牌:航空兵指揮室、高炮二炮室、技術情報室、通信值班室、機要譯電室、氣象收信室、長途機械室以及地圖庫等等,讓人有大戰將臨的感覺。當然,這里也不乏那個時代的高科技成果,走進面積為130平方米的會議室,說話回聲會出奇地嘈雜,導游員說,這是為了防竊聽使用了特殊材料的結果;而情報室里那兩塊1米多高的黑板,也是一虛一實,左邊那塊后面是空的,用手一敲咚咚作響。據導游員介紹,這是一條秘密通道,打開后可與山頭的暗堡相連。
出了作戰洞,順著山路爬200多米,來到又一座山腳下,這里建有十余排平房,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其中一間為展覽室,里面放著當年部隊在此所用的通信電臺、發報機等舊時軍用物品。與它緊挨的看似極普通的房間則直通代號為“820”的指揮洞,該洞也是整個指揮中心的核心部分。順著一個高2.4米、寬1.2米、長55.6米的暗道走至盡頭,是一垂直的方形山洞,洞高30多米,四周是環形爬梯。順爬梯爬到頂,來到半山腰的洞口,眼前頓時豁然開朗:一座巨大的地下指揮所出現在前方,指揮洞高6米,寬5米,長305米,其寬闊程度可供重型卡車毫無阻礙地往來奔馳。洞口處共有4道大門,每道大門兩扇對開,每扇門高5米、寬5米、厚0.3米、重達5噸,該門由鉛、鋁合金、混凝土等特殊材料構成,屬于能防輻射、防化學、防重彈、防原子的“三防門”。第一道門里是風機室、警衛室。第二、第三道還是警衛室。再朝里才是一號首長辦休室,分內外間,衛生間馬桶、浴缸一應俱全,近似賓館的總統套房。還有能容納百人的會議室、3個帶套間的首長辦休室和舞廳。據導游員介紹,這些房間當時都是紅松木吊頂,紅松木板鋪地,所用的壁毯、壁燈都是上等材料,裝修十分豪華,有“世外桃花源,洞內金鑾殿”之稱,但后來由于洞內受到人為破壞,往日的面貌已蕩然無存。
繼續往前,洞口一側還建有一個車庫,據稱車庫后墻打開是秘密通道,但一直沒被打開。再往前走是后勤保障區,這里有通信室、水倉、發電房,其中發電房可以放6臺柴油發電機。洞的盡頭,還有同樣的四道“三防門”把守。出了指揮洞,四周樹木參天,洞口前有百余平方米打麥場似的平臺,據稱是用來停直升機和汽車的。
距指揮洞以東6公里處還有一個通信洞,洞長200米,有18套共31個房間,其中包括4個可以容納400人的大工作間,以電纜和指揮洞相連。再遠處,有一個同期修建的特大地下飛機庫房(又名飛機山洞,現已開辟為亞洲最大的航空展覽館),由此可以看出,所謂地下指揮所,最直接的職能是指揮空軍作戰。
秘洞減縮版介紹
秘洞景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西南部,石人山下,距魯山縣城,石人山主要景區均為45公里,距207國道一公里,與石林路、軍航路相互貫通。
該景區內的建筑群落均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動用軍工歷時三年半,耗資數億元修建而成的地下軍事指揮中心。主要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兩部分組成,共占地十余萬平方米。地面建筑主要有房屋16棟、167間,依山傍水,隱蔽于紅花綠樹叢中。地下建筑主要有指揮洞、作戰洞、通訊洞三部分組成,還有暗道、暗堡、暗哨數處。指揮洞長300米,高6米,寬5米,可容納大卡車出入。洞口置有八道防化門,堅如磐石,牢不可破。洞內有林彪、林立果、葉群、吳法憲等豪華臥室,還有集軍事化、科學化、現代化為一體的工作、生活、娛樂設施。真可謂“世外桃源,洞內金鑾殿。”
作戰洞長350米,高3米,寬2.5米,有房間110多個,是龐大的軍事作戰指揮場所。洞內作戰所需的一切系統,配置完備 ,布局合理,可遙控指揮全國戰局?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改革開放后,經過修整,改名“秘洞景區”,為游人開放。
秘洞景區風光秀麗,環境清靜幽雅,自然景色奇特壯觀,世間獨有,這里古木參天,瀑布常流,水聲潺潺,鳥語花香,由軍營改建而成的賓館,冬暖夏涼,
四季如春,而且干凈、整潔、舒適、是休閑,度假、避暑、療養的絕好去處。
去秘洞景區的4大理由
理由1
在今天和平時期,秘洞具有很高的歷史教育價值。
理由2
這個軍事舊址正在成為冷戰文化重構的新標本。那遺留下來的軍事遺址,那壯觀的工程,在今天,依然讓我們肅穆!
理由3
“邊陲之戎,用保封疆,國之大防,莫過于此。”秘洞建設的歷史,是一部艱苦創業的歷史,秘洞軍人的品質,是一曲無私奉獻的贊歌。
理由4
秘洞位于河南省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是上個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修建的可防原子彈襲擊的空軍“大三線”戰備工程,也是冷戰時期最大的防核指揮工程,為“大打、早打核戰爭”準備。
驢友這樣評價秘洞景區
這里深刻體會“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 勇于登攀”精神,已永遠載入共和國史冊。
秘洞是我國軍事防御理念的集中體現,代表當時軍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防空軍事工程的典范之作!
在今天和平時期,秘洞具有很高的歷史教育價值!很值得一去。
秘洞是中蘇關系惡化,蘇聯要滅亡中國,中國面臨蘇聯核戰爭威脅情況下,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號召建設的地下“反修防修”指揮工程,秘洞是“三線” 建設時期的見證,反映了一個時期的輝煌,是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秘洞是我國軍事防御理念的集中體現,代表當時軍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防空軍事工程的典范之作,F存的地上建筑17棟167間3936.63平方米,分布在河道兩側,依山而建。油機房、鍋爐房、車庫、伙房、營房,都是用不規則的石塊砌成,做工非常精細,下部都有出水孔,有防潮的作用,頂非常堅固,雖歷經40多年風雨,仍舊不漏雨。
在今天和平時期,秘洞具有很高的歷史教育價值。雖然秘洞的軍事作用已成歷史,但在當時困難的政治、經濟、自然條件下,特別是當年廣大解放軍官兵在建設中表現出來的革命加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艱難險阻,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精神,也是永遠值得發揚的寶貴精神財富。 這個軍事舊址正在成為冷戰文化重構的新標本。那遺留下來的軍事遺址,那壯觀的工程,在今天,依然讓我們肅穆!秘洞作為冷戰時期的一個縮影,同全國的各種地下掩體一起在防御外患中起到一定的歷史作用,成功威懾了兩個超級大國,它是軍事智慧的經典之作,它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象征,折射出中華民族防御戰略和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也因此成為我們今天戰略思維的軍事文化遺產。
軍事漂流景區簡介
秘洞軍事仙境漂流全程6公里,九曲十八彎,兩崖山色秀麗,沿途危崖夾峙、樹木蔥蔥,河床地勢險峻陡峭,急流險灘星羅棋布,深潭、瀑布更是一環環相連,河道落差達188米,有中原的“水上綠寶石”之美稱。這里,距國家AAA級旅游區秘洞景區3公里,距千年古剎文殊寺4公里,有充滿神秘色彩的軍事文化和宗教文化,憩靜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翠竹之間,岸邊怪石嶙峋,山鳥鳴翠,艇下溪流湍急,一波三折,更有那迎風撲面夾著綠野芳香的清新空氣,令人心曠神怡。乘坐皮艇在清碧的水中順流而漂,忽緩忽急,既可飽覽兩岸原始自然風光,又能感受刺激體會拼搏,獨具特色,其樂無窮。
精心設計,重金打造,讓軍事秘洞仙境漂流盡顯其獨特魅力,成為整個河南境內不可多得的最具運動和活力漂流的好場所。
溫馨提示
老人,學生可優惠。
夏季紫外線照射較強,注意防曬,帶好防曬保濕用品。
漂流屬戶外運動,請依據身體情況參與,請自備換洗衣物。
自駕旅游貼士
①鄭州---鄭石高速下湯站—G207—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
②洛陽—太澳高速下湯站---G207—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
③南陽---太澳高速南召站---G207—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
④許昌—永登高速—鄭石高速下湯站-- G207--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
⑤漯河—洛界高速--鄭石高速下湯站-- G207--魯山縣四棵樹鄉車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