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聲記者林泓】現在咱們這個新區一共搬了多少戶人家了?
【同期聲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自賢】搬過去一百多戶了,還在陸續(搬)過去了。
主持人:您剛才也說到了城鄉的不協調,那么這個不協調的景象,剛才通過短片,我們也有了感性的認識,那么這個難題的***怎么辦呢?這是一個不僅僅平頂山在面對,國內的很多地方都在面對的一個問題。
趙頃霖:統籌城鄉發展,引導“三化”并進,一方面,要發展現代農業,減少農民,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要發展非農產業,轉移農民,為農民的增收開辟渠道。切入點就是城鎮化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因為我們既要為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非農產業,又要保糧食生產,保糧食生產面積。
主持人:這是有矛盾的。趙頃霖:這是個矛盾嘛。主持人:對,是的。
趙頃霖:那解決這個矛盾的現實選擇呢,就是按照農業現代化和非農產業聚集發展的方向,把我們自然經濟狀態下形成的自然村,進行規劃整合,建設新社區。這既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條件,也為非農產業的發展開辟空間,也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這是一個要同時展開的畫卷,是個三位一體的同時展開的畫卷。但是從切入點的意義上說,城鎮化新社區起著引領的作用。應該說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我們的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就是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化農民為市民的過程。這是我們中國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一個深刻變革,也是中國農村農民的前途和希望所在。
美麗的舞鋼市八臺鎮豐臺社區。本報記者姜濤攝
農家廚房(郟縣冢頭鎮前王莊社區)。本報記者姜濤攝
農家小院(郟縣冢頭鎮前王莊社區)。本報記者姜濤攝
郟縣白廟鄉楊村中心社區一角。本報記者牛智廣攝
“這里就是俺的新家(郟縣安良鎮楊莊社區)!”本報記者姜濤攝
主持人:新型農村社區它和以前的自然村還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
趙頃霖:自然村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啊,分散、無序,沒有基礎設施,因此臟、亂、差。新社區是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民生活方式的一個必然要求,有適度規模,有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有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是和舊農村根本的區別。
主持人:剛才您專門說到了,說要以城鎮化為切入點。為什么解決這個問題要以城鎮化為切入點呢?
趙頃霖:縮小城鄉差距,使我們的農民能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不只是廣大農民群眾的一個美好向往,而且我感到,我們的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也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剛才我說到了農業生產方式需要轉變,農民生活方式也應該有新的開始。我有個調查,就是現在我們的農村,每年都有20%的農戶有建新房的愿望和需求,包括到城市打工的,真正能夠再在城市買房住下來的極少,他掙點錢還是要回來。如果我們不能夠通過科學規劃引導他們建設新社區,我們再過60年,農村還是臟、亂、差。因此這個事情“拖不得”。但另外呢,我的一個調查就是,現在像我們這個新社區啊,一個新的民居大概投入需要12到15萬塊錢。那么這個投入1/3的農戶能夠蓋得起,也有1/3的農戶要借點錢,還有1/3的農戶蓋不起。同時,生活方式的轉變,是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相互促進的。因此,規劃一步到位,這個規劃的最后實現有個過程,所以這個事情也急不得。
主持人:那這個“拖不得”和“急不得”的節奏應該怎么把握?
趙頃霖:這就看我們怎么干了,從觀念上、方法上、作風上轉變領導方式,靠正氣實干,這個正氣就是為民的自覺、為民的情懷、為民的境界、為民的精神。改變農民群眾落后的生活狀況,是我們的職責,也是我們最大的工作動力。
主持人:有了這樣的思路,市委、市政府有這個思路是一回事,接著還得往下推動呢。今天現場也請來舞鋼市的市委書記高永華。來,讓我們大家認識一下,歡迎高書記。剛才二位說到了城鎮化,您怎么理解這個城鎮化?
高永華:推進城鎮化目的就是解決“三化”協調問題。推進城鎮化,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前提是我們的廣大基層干部應該想明白,關鍵是說到做到,說好做好,讓農民滿意。
主持人:好,這樣啊,高書記,咱們倆做個練習。假設我是您下面的一個干部,我想不通,您得讓我想明白,您得說服我。
高永華:在開始啟動的時間,有一部分干部是想不明白的,但是我們不能搞任何形式的強迫命令,等想明白了,再讓他行動。
主持人:那假設我就是一個想不明白的,那您就是把我撂一邊讓我自己想去。
高永華:你想不明白就先放一下,然后想明白以后再開始干。
主持人:我覺得這個思路挺重要的,因為如果要想不明白,你擰著勁讓他干,干的過程可能也磕磕絆絆。有想明白的先動起來。
高永華:對。
主持人:好,謝謝,謝謝高書記。葉縣縣委書記閆廷瑞,歡迎閆書記。我給您出的題目很簡單,那要是我是老百姓,我搬到那個地方我就不滿意,沒地方養豬了!
閆廷瑞:現在我們統一搞的是集中養殖。主持人:哦,集中養殖。
閆廷瑞:規模經營。讓你養豬的、養鴨的有一個統一的地方,退出村莊。按照“七統一”的要求,統一劃一塊地。你在那兒養豬的、養雞的,給你房舍,統一防疫,建立合作組織,也提高了你抗風險的能力,專業化程度提高了,市場的銷路打開了。
主持人:我發現咱平頂山的書記都能說,這一個一個的,就什么問題都難不倒。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咱們這個城鎮化的概念,大家確實都想明白了。思路是好思路,往下推進的過程當中,還得一步一步推進。大家看到這個三維圖,任何的東西,它都得有根基。那咱的這個城鎮化,您覺得我們怎么打牢這個根基?
趙頃霖:我想簡單地說就是兩個規劃、兩個轉變、兩個引導、兩個不能。兩個規劃:一個是經濟發展規劃,也可以說是一個農民增收規劃吧,主要做三件事:一個是引導土地的依法規范流轉和規模經營;第二是培育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導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和專業化的服務;第三個是有針對性地培訓農民,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民增收規劃引導生產方式的轉變。第二個規劃是城鎮體系規劃,就是到2020年,我們全市有一個“三個二百萬”的人口布局:中心城區五個組團二百萬,三個衛星城和36個中心鎮這是二百萬,第三個二百萬就是把我們現在2620個行政村,8000多個自然村規劃整合成539個新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引導農民的生活方式的轉變。
主持人:那剛才您也說到,539個,我們規劃中是539個?那我們推進的原則是什么呢?
趙頃霖:有三句話,一個是確定新社區,一個是整合自然村,一個是抓好示范點。就是對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