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寺位于洛陽臨汝縣東北少室山南麓風穴山中,距洛陽市約70公里。又名香積寺,始建于北魏,是我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寺東之山有大小風穴洞而得名。
風穴寺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被稱為“中原四大名剎”。
風穴寺被國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風穴寺于北魏。寺內現存六大珍品:唐代七祖塔、宋代大鐵鐘、金代中佛殿、明代毗盧殿和雕工細膩、栩栩如生的漢白玉佛。
風穴寺創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年。始名為“香積寺”。隋代稱“千峰寺”,唐代擴建為“白云寺”,俗稱“風穴寺”。1963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風穴寺文物保護管理所成立后,又做了大量修繕工作。1988年元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對外開放,F存殿堂禪舍140余間、石橋5座、碑碣百余通,占地面積250余畝。
寺院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就勢而建,現有金、元、明、清歷代建筑百余間,主體建筑基本上按中軸線對稱公布由山門經天王殿至中佛殿、毗盧殿。毗盧殿后為一高臺,臺上建成方丈院一座,望州亭位于寺后的山坡上,七祖塔聳立在毗盧殿西側。位于中軸線東側有地藏殿和觀音閣,西側有鐘樓的藏經閣。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俱全,并有成群墓塔。
寺院建筑中以七祖塔、鐘樓、中佛殿較為重要。
七祖塔為寺內最高建筑,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為方形疊澀密檐式九層磚塔,下塔身長寬各3米許,塔高22米,建筑在1.5米的基臺上。第一層塔身內設塔心室,以上各層均系實心。清道光年間可能有所修葺,但未改變原來面貌,仍是一座完整的唐塔。
中佛殿為單檐歇山頂,梁架結構為六架椽屋,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明嘉靖年間重修該殿時,梁枋已被抽換,唯斗拱和下架柱額仍為原來結構。從中佛殿建筑結構的特點來看,可能為金代建筑。殿內塑有釋迦佛像一軀,左右列二弟子、二菩薩、塑工精細,生動逼真,也當為金代遺物。
鐘樓為三檐歇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在石砌高臺上。內部梁架簡潔,中用橫梁,梁上懸宋宣和七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這是一座保留有金元時期結構特征的明代建筑,少部分構件為清代重修時抽換。
毗盧殿居中佛殿之后,系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建。此殿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蓮花形柱礎,高檐柱耍頭作方狀,聯檐平直兩端上翹。
寺內碑碣林立,上自五代后漢乾 三年(950年)的《風穴寺七祖千峰白云禪院記》碑,下至宋、元、明、清所立之碑;蛴浭,或暢興,或刻詩,真草隸篆,各體具備。
塔林分布在寺院外的山坡上,佛塔林立,星羅棋布,依其地勢高低分為上、下塔林。共有元、明、清歷代磚塔83座。是河南省第二大塔林。其中元塔16座,多為方形和六角形,三層居多,五層較少最高者8米,最低者3.5米。合葬塔僅一座,即瑞公、顯公大禪師之塔,是我國塔林中所少見的。明塔52座,多為方形,其中六角形者6座,八角形者1座,石塔1座。清塔14座,民國年間塔1座,大部分仿明代手法,但塔的外貌更加秀麗。
重點保護范圍:自寺院圍墻起,向東1000米至龍山脊,向西1000米至黃鹿山脊小路,向南1500米至林場北圍墻,向北400米至北圍墻。
一般保護范圍:自重點保護區邊線外擴500米。
風穴寺交通線路
距市區9公里,每天都有幾十次客車往返。在汝陽市內坐7路車到終點站,下車后步行三五分鐘即可到寺門口。
風穴寺門票價格
門票:30元/人
風穴寺導游
現存主要建筑有天王殿、中佛殿、懸鐘閣、藏經閣、七祖塔等。
七祖塔始建于唐開元年間,高23米,共9層,塔的形制比較獨特,是一座方形磚塔。中佛殿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筑。
毗盧殿位于中佛殿后,重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內有永樂七年周王朱肅獻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像一座。
三層懸鐘閣建于宋代,閣內懸掛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渾厚古樸,銘文清晰。
寺院周圍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處較大塔林。
此外,有珍珠簾、大慈泉、玩月臺、升仙橋、翠風亭、銀屏風、吳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還有小龍門、石龍門、洗風尾、東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云巢、無心處等72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