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氏民間剪紙源遠流長。據清代盧氏縣志記載,遠在春秋時期,盧氏民間的勞動婦女就有在樹葉上描花的習慣,這可能是盧氏民間剪紙的萌芽。到西漢時期,盧氏民間開始有在民俗節日或特定的時期,用樹葉等比較柔韌的植物表皮等,在上面描出所需要的圖案,然后折疊分割,用于祭祀祖先或神靈。到唐代,每逢民俗節目或特殊日子,剪紙貼花習俗已開始流行。此外,一些農家婦女把剪紙圖案用于鞋帽等裝飾。到宋代,盧氏民間剪紙活動廣為流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家婦女用剪刀和彩紙或染紙剪出各種花、鳥、蟲、魚、植物、人物圖案裝點生活,贈送親朋。到明朝時期,大規模的移民進入盧氏,也把山西等地的民間剪紙帶入盧氏。盧氏瓦窯溝鄉代柏村的燈籠剪紙,據說就是那時開始的,一直流傳至今。到清代,盧民民間剪紙活動十分普及,每個小村落都會有一名以上的剪紙巧手,應付本村及附近周邊村寨的民間活動。
盧氏民間剪紙的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題材上主要以人物、動物和植物為主。人物以二十四孝和戲劇人物為代表,動物以十二生肖和貓、魚等為代表,植物以四季花草為代表。同時,一些民間藝人還可剪一些生活場景和勞動場景等。從用途上看,主要是在傳統的民俗節日和婚姻慶典、小孩滿月時裝飾用。種類主要有喜花、團花、窗花、燈籠花、墻圍花、門簾花、鞋面花、衣袖花、褲角花、肚兜花、童帽花、枕頭花等等,所以在盧氏民間把剪紙稱為“剪花”。
在盧氏民間剪紙中,主要以紅色剪紙為主,還可根據需要創作黑色剪紙、白花剪紙、染色剪紙、套色剪紙等,總體上尺幅都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