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必須先讀懂中國的傳統文化;讀懂中國文化,必須先觸摸中國的彩陶。”前不久,筆者和好友到澠池縣探訪仰韶文化時,仰韶彩陶仿古研究所所長劉新安這樣說。在劉新安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了位于澠池縣生態園內的仰韶彩陶展廳。這里仿佛是一個彩陶世界,展廳的西側擺滿了各種造型的彩陶,古老的彩陶線條流暢、圖案絢麗。無論是實用價值很高的尖底瓶,還是形體線條優美的雙連壺,都令人贊不絕口。
劉新安出生在澠池縣北部山區。因為父親喜歡收藏,家中藏有許多各個時期的澄泥硯,他耳濡目染,對澄泥硯的歷史很感興趣,便開始學習制作具有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的各類澄泥硯。
彩陶制作工藝與澄泥硯很接近。一次,他陪朋友去仰韶文化遺址參觀時,被那精美的出土陶器深深吸引。他想,如果能做些仿制品,作為旅游產品不是很好嗎?于是說干就干,通過看資料、拜師學藝、反復試驗,劉新安仿制的仰韶彩陶很快就開發出來。此后,他又用3年多時間,摸索出用各種顏色泥土作為顏料繪制彩陶的方法,采用無機顏料替換過去的有機顏料,使制作出的彩陶色彩更加勻稱和更具古韻。
劉新安的事業并非一帆風順。幾年前,他投入100多萬元在澠池縣西陽鄉租了幾間民房作為工作場地,發展勢頭很好,但2010年秋天的一場特大洪水沖毀了廠房。當時,這個性格倔強的漢子一度萎靡不振。他的挫折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有關領導到現場了解情況后,撥付數十萬元作為專項資金,鼓勵他從事仰韶彩陶復制品的研發工作,這讓劉新安信心倍增。如今,劉新安和他的研究所已經開發出5個系列130多個品種,獲得國家專利27項,他本人也被評為“杰出文化(彩陶)傳承人”。劉新安說,目前他已與甘肅某高校簽署合作協議,以后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都會有大學生到他那里學習仰韶彩陶的制作工藝。他還打算將來建一個陶吧,讓普通群眾也可以參與制作仰韶彩陶。圖為劉新安仿制的仰韶彩陶 本報記者 梁有才攝 作者:■ 梁如意【原標題:黃泥巴蘊藏大文化】